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720+5070+5310字。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卷(一)
  (对应学生用书第129页)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2016•南京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18分)
  延续诗词的文脉
  胡妍妍
  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②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
  ③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朱自清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④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经由读古典诗词,人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历史咏古,无关乎己却又让自己反复感念,同理心将“我”提升到一个超越了“我”的地方,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此间的世界。这也是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举一反三,能同情同理,从已知理解未知,从过去读出未来,如此才能一起谈论诗。这是诗的门槛,也是诗的情怀。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②段“乡物家什”“文化磁场”分别体现了古典诗词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乡物家什”和“文化磁场”的含义。“乡物家什”指乡村里、家庭常用的用具、器物。“文化磁场”指有巨大文化吸引力的场所或物品。作者用这两个词来比喻,分别表现了古典诗词日常日用的特点和古典诗词具有隐秘的文化感召力的特点。
  【答案】 “乡物家什”体现了古典诗词日常日用的特点;“文化磁场”体现了古典诗词具有隐秘的文化感召力的特点。(每点3分)
  2.请简要概括第③段的论述层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将此段落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即可。这一段的层次是相当明晰的。第一句先提出一个观点,指出延续诗词的文脉靠的是日常亲切可感的阅读,这是第一层;接着第二、三句表达了对诗意正在生活中失落的忧思,这是第二层;余下的是第三层,引述朱自清的话说明读诗对人情感的有益影响。
  【答案】 首先,指出延续诗词的文脉靠的是日常亲切可感的阅读;接着,表达了对诗意正在生活中失落的忧思;最后,引述朱自清的话说明读诗对人情感的有益影响。(每点2分)
  3.根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心灵上的脂肪”比喻现代人情感浮华,欲望过多。“古典的清瘦的风”比喻古典诗词。由此可见,作者是在强烈地呼吁现代人借助古典诗词来节制情感,延续中华文脉。
  【答案】 ①“心灵上的脂肪”比喻现代人情感浮华,欲望过多。②“古典的清瘦的风”比喻古典诗词。③作者呼吁现代人借助古典诗词来节制情感,延续文脉。(每点2分)
  二、(2016•南通一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题。(18分)
  【导学号:76934084】
  旅游三香
  流沙河
  一是隔锅香。苏东坡听人说庐山烟雨如何奇幻,钱塘江潮如何壮观,后来亲眼见了,颇感失望。有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诗写得很诙谐。世上景物往往听说绝妙,学界叫距
  ……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卷(二)
  (对应学生用书第131页)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2016•苏州一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18分)
  我们所希望的国画前途
  林风眠
  中国之所谓国画,在过去的若干年代中,有很大的毛病。
  中国的国画,十分之八九,可以说是对于传统的保守,对于古人的模仿,对于前人的抄袭。王维开创了墨笔山水,于是中国画的山水差不多都是墨笔的;清代四王无意中创立了一派,于是中国画家就此也“石涛”,彼也“八大”起来!殊不知,艺术是直接表现画家本人的思想感情的,画家的思想感情虽是本人的,画家本人却是时代的,时代的变化就应当直接影响到绘画艺术的内容与技巧。所以,时代在变化,绘画的内容与技巧也要变化,不可以仅仅跟在千百年前的人物后面跑。
  中国国画家总是崇尚人之风格气度,却忘记了艺术原是人类思想情感的外化,换句话,艺术是要借外物之形,以寄存自我的,或者说寄存时代的思想与感情的。而所谓外物之形,就是大自然中一切事物的形体。艺术假使不借这些形体寄存思感,则人类的思感将不能借造型艺术以表现,或者说所谓造型艺术者将不成其为造型艺术!中国画家就弄错了这一点,所以徒慕“写意不写形”的那美名,就矫枉过正地群趋于“超自然”的一隅去了!弄到现在,就只看到古人的笔墨气度,全不见有画家个人的造型技术。
  为矫正这些毛病,我们所望于中国绘画之前途,还是有话说的。
  绘画上的基本练习,应以自然现象为基础,先使物象正确,然后谈到写意的问题。古人之所以有“写意不写形”之语,大体是对照那些不管情意趣致如何,一味以像不像为第一标准的画匠而说的。在这个时代,这种画匠也并不是没有。于是,我们就得努力矫正我们自己,而不把那些画匠置之话下。
  我们的画家之所以不自主地走进了囿于传统、模仿和抄袭的死路,也许因为我们的原料、工具,有使我们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吧!例如我们的国画目前所用的纸质、颜料、毛笔,或者是因为太与书法相同之故,所以就不期然地应用着书法的技法与方法,而无法自拔!那我们就不妨像古人从竹板到纸张,从漆刷到毛锥一样,下一个决心,在各种材料和工具上试一试,或设法研究出一种新的工具来,加以代替,那时中国的绘画就一定可以有新的出路。
  绘画上的单纯化,在现代同过去的欧洲,并不是不重要的,所以我们的写意画,也无可厚非。不过,所谓写意,所谓单纯,即从复杂的自然现象中,寻出最足以代表它的那特点、质量和色彩,以极有趣的手法,归纳到整体的意象中来表现,绝不是违背了物象的本体,而徒然以抽象的观念,来适合于书法的趣味。
  给予中国绘画一个光辉的前途,我愿同中国绘画诸同志共勉之。
  (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二段的论述层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本段文章结构极为严谨,开头提出问题,然后举例进行论证,最后再得出自己的观点,把这些内容分点答出即可。
  【答案】 首先指出中国画囿于传统、模仿抄袭的毛病;接着举例论述时代对绘画艺术的影响;最后得出艺术的内容与技巧要随时代而变化的观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文中两处“写意不写形”所针对的错误认识分别
  ……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卷(三)
  (对应学生用书第133页)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2016•扬州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18分)
  【导学号:76934086】
  焚坑之事没商量
  张 鸣
  先秦法家,到了韩非子这里,已经演变成绝对君主主义。韩非子的信徒李斯,在秦统一之后,推动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是应有之义。战国时的儒家,信奉的是君臣相对主义,如果君主待臣如草芥,那么臣子也可以当君主如仇寇。所以,韩非子非儒,是因为儒以文乱法,坏了尊君的规矩。那么,找个借口,把讨人嫌的儒生坑掉,按道理也该是令他们快意之事。
  但是,坑儒是在焚书之后一年发生的,主导者是皇帝,不是丞相。事情的缘起,不是儒生议政,对皇帝的政策说三道四,而是姓卢姓侯的两个宝贝,为秦始皇找仙药,花了皇帝不少银子,结果当然找不到,溜之乎也。被骗惨了的秦始皇,不由得不怒。卢、侯两位,无疑都是读书人,但到底是方士还是儒生,已经无从考证。我们知道的结果是,秦始皇盛怒之下,抓不到该抓的,就拿他们的同类出气。诸生转相告引,牵连多至460余人,一并都给坑了。这些人里,肯定有儒生,但整的重点却是方士。后世说坑儒,实际上是夸张,这个夸张,是受前一年焚书的影响,因为焚书的重点,是跟儒家有关的诗书和史书。再加上,后世所谓读书人,儒生是代名词,但在当年,并不是这样的。
  孔夫子当年,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后辈门徒,居然被骗钱的方士牵连,大批丢了性命,多少有点冤枉。春秋战国之际,儒、墨号称显学,但最终都没有显过法家。法家其实是从儒家脱胎而来的,但这个恶胚胎,长大之后,居然欺师灭祖,把儒家当敌对势力来对待。只是,在这个政策里,所谓的焚书坑儒,焚书才是重点,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
  当年焚书,针对的是两类书:一、史书,除了秦国史书之外,全烧;二、诗书百家语。不仅烧,而且今后不许人提及。谈及历史,就是以古非今,要灭族。谈起诗书百家语,则弃市(杀掉弃之于市,示众)。所以,读书人即使没有被坑,也没有被发配,肯定也不能靠自己的知识过活了。春秋以来将近五百年的私学传统,到了秦朝,就被迫中断。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学点技术,医药、卜筮、种树。再就是学法律,还只能放下架子,跟着官吏学。
  坑掉的460多人,只能算秦朝文化禁锢政策的一点无意之中的补充。相对于坑儒而言,烧书的危害显然要大得多。对于诸子百家和各国史书,伤害尤其明显。儒家经典,儒生是可以背诵的,即使文字版被烧掉,凭着记忆,也可以写出来。但春秋以来流传下来的各种书籍,在没有印刷术之前,每每有各种各样的抄本,人们也不大可能把它们都背诵记熟。
  烧书,杀人,都是为了毁掉民间讲学的传统,进而毁掉春秋以来的文化。仅仅在法令学习的意义上,恢复过去的王官之学的面目。从此以后,只有官府才有书,书只是法律书,想学,只能跟官吏学法令,进而成为预备官吏。所以,秦人就业,除了农工商之外,还有“学为吏”一途。除此之外,就是做医卜,靠治病打卦混日子了。
  这样的社会,当然特别的没劲儿。不仅对先秦之世,是一种大反动,就是对于秦自己之前的社会,也是倒退。因为,连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此时也不能读了。幸亏秦朝二世而亡,否则,读书人这样过日子,岂不是跟蹲监狱差不多了?当然,在暴政的高压之下,这样的日子也是能过的,因为,坐牢受刑的担忧,已经压过了日子本身的枯燥。
  (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说“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明白题干中“点缀”的含义:次要的,属于衬托一方的,凑数的。结合文意可知,秦始皇当时只是对方士恨之入骨,要坑杀的主要是方士,此外,统治者主要是想焚书,钳制思想。所以,从动机和最终结果来看,统治者的矛头并非指向儒生,坑儒只是个意外事件。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答案】 相对于焚书,坑儒只是一个偶然事件;(2分)当时被坑杀的主要是方士,不是儒生;(2分)焚书的危害要比坑儒大得多。(2分)
  2.第三段中作者说法家是个“恶胚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恶胚胎”首先是个胚胎,是种子,它们开了极坏的先例。其次是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