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11500字。

  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潍坊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    2018.3
  整理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宁静的乡村相比,城市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矛盾组合体。一方面,它是理性的,人们必须遵守的法规、程序等不胜枚举;另一方面,它又是感性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声音、味道以及不透明的心理活动。这两方面既相互交织,又相互排斥,使城市不断陷入困境,同时也激发出城市特有的活力。依托于听觉并同心理、意识紧密相连的声音,是人在城市中每时每刻都不能既离的感性工具和桥梁。
  在异常清晰、稳定的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城市符号背后,还存在着大量以感性方式存在、不断生成又不断流失、主要同人的感觉打交道的东西,尽管它们长期被熟视无睹,但作为城市有机体成长和变化最直接的记录和呈现,其价值和意义开不亚于各种显性表达。尽管声音和图像同属城市的感性存在方式,但由于听觉和人的意识、心理联系密切,而视觉更加官能化和欲望化,特别是在视频和图像日渐成为霸权文化的当下,研究和重建基于听觉的城市声音系统,有助于构建一种更加均衡和协调的城市文化生态。
  城市声音作为一种城市的感性符号和活动,在城市研究中长期缺席或可有可无,恰好说明为什么当代城市越来越缺乏文化特色,城市精神越来越干瘪空洞,城市生活越来越单调贫乏。
  《乐记》曾指出“声音之道与政通”,在今天也可以说声音之道即城市之道。不同的城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城市之声,而不同的城市之声,不仅见证着城市变迁,同时也再生产着城市本身。如从19世纪洋务运动开始直到20世纪的大多数岁月,日夜轰鸣的机器声、繁忙的交通汽笛声,一直是上海的主流城市声音。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而代之的是超级商场中的喧嚣声、股票交易所的嘈杂声,甚至是科研院所和总部经济中那种静悄悄的“声音”。但原理一样,是因为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声音形态中听出城市变迁的节奏、城市生活的脉动、城市未来的序曲。把这些珍贵的城市声音记录、整理、研究和传承下去,可以为更全面地感知和体验城市更真实的历史与现实,提供新的视角。
  总之,城市既是由建筑物和生产生活活动组成的实体,也是存在于感觉和体验中的声音。与前者主要作为城布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等研究对象和领域不同,只有借助城市诗学、城市美学、城市史学、城市文化学等理论与方法,才能发现城市声音特有的形态和价值。这些感性存在的城市声音绝不限于其物理学意义,更是以诗性和直观方式再现和表达了中国城市的历史进程和当下鲜活的生命律动。因此,研究城市声音,为从理性到感性、从语言到感觉、从视觉到听觉重新发现城市开辟了新的路径。
  (摘编自刘士林《城市声音:一种新的城市史与城市文化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城市声音有助于认识城市这理性与感性相互交织斗争的矛盾组合体。
  B.研究城市声音立足点是感性符号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长期缺席城市研究。
  C.研究城市声音可让研究者在不同时代从不同声音状态中听出城市的变化。
  D.研究城市声音虽不关注其物理学意义,却也需要我们去调动官能和欲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城市与声音的联系入手,提出了城市研究的新思路,颇为新颖。
  B.文章在城市符号与城市声音的对比中阐明了听觉表达大有研究的必要。
  C.文章以上海主流城市声音的变化为例,证明了声音之道就是城市之道。
  D.文章谈了研究城市声音的意义,提及了研究的方法,最后进行了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城市声音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当代城市文化、精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B.城市声音之所以被人们忽视,与它感性存在、容易消逝、不易识别和保存有关系。
  C.要深入全面研究城市声音,就不能不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
  D.如果不去认真研究城市声音,我们就无法用诗性和直观的方式去再现和表达城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木    鱼
  周海亮
  ①冬子小时候,家里穷。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②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