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690+12620+10820字。

  专题二 精准突破文言主观概括题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余)弟培,字伯凝,乳名曰狮。伯凝虽瞽,性好读书,倩人读之,入耳辄能记忆。频听之不厌,读者舌敝,易数人不给。所读书,自经史子集,以至稗官野史,无不淹博。尤喜谈医书,架上医书不下数百余种,一一倩人读之,过耳亦辄能记忆。遂究心脉理,尽取名医所辑诸书,日夕研究,遂得其精髓。凡诊切诸病,触手即知。伯凝有力,多储药材,复精于炮制,药无不精,服无不效。凡有病者至其斋头,未尝赍一钱而取药去者,积数十人不厌,舍数百剂不吝,费数十金不惜也。嗣是寿花堂丸散刀圭,倾动越中。吾家十世祖为越郡名医,所开药肆,甲于两浙,后以阴功,子孙昌大。昔人云:“公侯之家,必复其祖。”伯凝殆即其后身矣。
  伯凝尊人六符叔去世早,不得于我婶娘,屡遭家难。伯凝号泣旻天,卒得“赋隧”。族中凡修葺宗祠,解释狱讼,评论是非,分析田产,一切不公不法、可骇可愕之事,皆于伯凝取直。故伯凝之户履常满,伯凝皆一一分头应之,无不满志以去。
  伯凝有一隙之暇,则喜玩古董,葺园亭,种花木,知无不为,兴无不尽。其内弟督兵江干,伯凝为之措粮饷,校枪棒,立营伍,讲阵法,真有三头六臂所不能尽为者,而伯凝以一瞽目之人,无不立办。则其双眼真可矐,而五官真不必备矣。
  故吾谓伯凝似左丘明,似晋师旷,似高渐离。咄咄伯凝,盖以一身而兼有之矣。
  (选自张岱《琅嬛文集》,有删改)
  文中作者说“咄咄伯凝,盖以一身而兼有之矣”,试概括全文伯凝“兼有”的具体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学问高,才识过人;处事公正公平;有侠义心肠(仁爱之心、慈悲善良)。
  参考译文
  (我的)弟弟(张)培,字伯凝,乳名叫狮。伯凝虽然眼睛盲了,可生性喜欢读书,于是请人(为他)念书,耳朵听到就能记住。连续听也不感到满足。读书的人舌头读破,换了几个人都不能供应他(听)的需要。所读的书,从经史子集,到稗官野史,没有不广泛涉略的。特别喜欢谈医术的书,书架上的医书不少于几百种,(伯凝)请人一本一本地读,他过耳就能记住。于是推求心脉之理,把名医所编的各种医书全都拿来,早晚研究,便得到了它们的精华。大凡切脉察看病状,一碰手就知道病情。伯凝只要有余力,就多多储备药材,又
  ……
  专题三 精准掌握分析概括古诗情感的路径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涧[注]即事示卢陟
  [唐]韦应物
  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
  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
  永日无余事,山中伐木生。
  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
  注  西涧:在滁州南岩寺内。
  鉴赏  这是一首比较特别的寄友诗。特别之处在于诗人以对空灵、清幽山水的描述,来寄托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同时,诗人借此劝导友人卢陟能够抛弃俗世的烦恼,过上隐居生活。这首诗的创作比较有特色,开头两句诗先总体交代自己在西涧生活的感受——淡泊,忘却世俗烦恼。中间四句则综合运用了视觉、听觉相结合和以声衬静的艺术技巧。空寂的山林中弥漫着蒙蒙细雨,湖面荡漾着一圈圈的涟漪,山中还不时传来阵阵伐木声。诗人借此营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环境氛围,表达自己闲适恬淡的心境。诗歌结尾点明创作主旨,劝诫友人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过上与自己相似的“永日无余事”的闲适生活。
  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晚生(答“友人”也可)卢陟的关切之情;②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③对世俗事务的超然之情。(答“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亦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感皇恩[注]
  [宋]朱敦儒
  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花竹随宜旋装缀。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等闲池上饮,林间醉。
  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洞天谁道在,尘寰外。
  注  词人因遭秦桧等弹劾罢职,晚年退居嘉禾。
  鉴赏  起首“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二句语言平易浅白。“一个”“两三亩”这些小数目,如话家常,十分亲切。同时,也透出主人公知足寡欲的人生态度。
  “花竹随宜旋装缀”一句承上。开辟了一个两三亩地的小园儿,马上随方位地势之所宜,随品种配搭之所宜,栽花种竹,点缀园子。“便有山家风味”一句,既总结上文,又漾出词人的怡悦之情。前面几句写景之后,画面上出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等闲池上饮,林间醉。”栽花种竹之余,词人小具杯盘,徐图一醉。这种徜徉山水、从容度日的方式,正是来自遁迹山林者所乐的境界。词里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闲适、超脱的襟怀。由
  ……
  专题四 精准赏析古诗艺术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唐]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  ①大历四年(769),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②其那:怎奈。
  鉴赏  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为诗人的写怀之作,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
  全诗写得苍凉悲郁,格调高远,深衷浅貌,句平意远,脱弃繁缛而丰华古韵,天然呈现。全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落寞以及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感慨。
  诗的开头两句自叙平生。“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诗人本有济世之志,“为郎”和“出守”在诗人看来是难以施展抱负的。“便白头”说时光之快,有“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的意思。其中包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以沉重的叹息引起全诗。
  诗的次二句承首联倾诉平生感慨。“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对“圣主”,诗人不能无怨,对“苍生”,诗人不能不忧,格调更为沉重。第五、六句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则是“悲秋”。对春光而兴叹,见秋风而生悲,看似悲叹时光流逝,实则悲叹壮志未酬、平生失意,从而转出正意。
  诗的最后两句为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时至暮年,处境维艰。满腹心事,无处倾诉,虽有江上蝉声满耳,却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倒反更引出无穷愁烦,恰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诗歌遂在这种更为凄切沉重的情调中结束。
  这首诗向故友倾诉情怀,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尤其突出了晚景的凄凉,实为追悼平生之作,写得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真实地传达出一个关心国事却有志难展的封建文人暮年的沉重悲哀。
  请赏析诗的最后一句“江上蝉鸣空满耳”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融情于景”)。以“满耳”的蝉鸣衬托诗人内心的孤寂;以秋蝉凄厉的鸣声收束全诗,将诗人的种种悲愁表达得淋漓尽致。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 食
  [宋]李山甫
  风烟放荡花披猖①,秋千女儿飞短墙。
  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
  天地气和融霁色,池台日暖烧春光。
  自怜尘土无他事,空脱荷衣②泥醉乡。
  注  ①披猖:这里是飞扬的意思。②荷衣:出自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句。
  鉴赏  李山甫,晚唐诗人。累举不第,落魄有不羁才。在动荡的时代,李山甫同罗隐等众多晚唐寒士一样,久困科场,仕途渺茫,一腔报国之志无处得张。发而为诗,多为忧国忧时。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气温不热不躁,万物吐旧纳新,天地之间一片盎然的景象。这个时节,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进行扫墓、禁烟、祭祖、寒食、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