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17400字。

  江苏省宿迁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熟稔(rěn)   翘首(qiào)  玉墀(xī)    力能扛鼎(gāng)
  B. 迷惘(wǎng)  城垣(huán)   氤氲(yūn)   高屋建瓴(lín)
  C. 窥视(kuī)   聆听(líng)   淬火(cuì)   方兴未艾(ài)
  D. 跌宕(tuò)   攫住(jué)  吝啬(sè)     惟妙惟肖(xiào)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考生应结合字形和字义来辨析。A项,“翘首”的“翘”应读qiáo,“翘”是多音字,读qiào意思是“一头向上仰起”,读qiáo意思是“举起,抬起,向上”“特出”。“玉墀”的“墀”应读chí,意思是“宫殿前的石阶”。B项,“城垣”的“垣”应读yuán,意思是“墙”。“高屋建瓴”的“瓴”应读líng,“高屋建瓴”意思是“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瓴”,盛水的瓶子。D项,“跌宕”的“宕”应读dàng,“跌宕”意思是“事物多变,不稳定;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
  2.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      的组成部分。
  ⑵这恶魔似的铁马,那      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
  ⑶诗歌是抒情性最强的一种文学样式,激活情感在诗歌创作中有着      的作用。
  A. 不容置疑    震耳欲聋    举足轻重    B. 不容置疑   振聋发聩   举重若轻
  C. 不容置喙    震耳欲聋    举重若轻    D. 不容置喙   振聋发聩   举足轻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不容置喙”,不容许插嘴。第一句中是说肖邦艺术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无可怀疑,应使用“不容置疑”。“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第二句中是说机器喧嚣声很大,应使用“震耳欲聋”。“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举重若轻”,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第三句中是说激活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之大,应使用“举足轻重”。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如“震耳欲聋”与“振聋发聩”,前者是指具体的声音,形容声音之大,后者是指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如“举足轻重”与“举重若轻”,前者是说地位之重,后者形容能力之强。
  3.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C.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D.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这是考查修辞手法,题干明确考查的方向——比喻。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本体、喻体、比喻词俱全,比喻词一般为“像”“好像”“宛如”“如”“仿佛”等;暗喻,本体、喻体、比喻词俱全,比喻词一般为“是”“成了”“成为”“变成”等;借喻,只有喻体,本体和比喻词皆无。B项,“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句中虽有比喻词“仿佛”,但没有喻体,故不是比喻。A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句中把浪花比喻成“雪”,使用了借喻的修辞。C项,“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句中把柳妈的脸比喻成“核桃”,是比喻中的明喻。D项,“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句中把娴静时的林黛玉比喻成照水的姣花,把行动时的林黛玉比喻成扶风的弱柳。
  4. 下列诗词中,描写的季节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B.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C.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D.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答案】D
  ...............
  5.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骊山北构而西折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考生应先明确加点字的词性,然后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或担任的成分来辨析活用类型。“骊山北构而西折”,“北”和“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