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1断句专题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2文化常识专题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3分析概括专题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考点4落实字词关注句式做好翻译题专题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鉴赏形象专题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2鉴赏语言专题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3鉴赏表达技巧专题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4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专题练+Word版含解析.doc

  考点1 断句
  时间:40分钟    分值:39分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曾几,字吉甫,其先赣州人,徙河南府。幼有识度事亲孝母死蔬食十五年入太学有声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
  高宗即位,改提举湖北,又改浙西。会兄开为礼部侍郎,与秦桧力争和议,桧怒,开去,几亦罢。逾月,除广西转运副使,徙荆南路。
  桧死,起为浙西提刑、知台州,治尚清净,民安之。黄岩令受贿为两吏所持,令械吏置狱,一夕皆死,几诘其罪。或曰:“令,丞相沈该客也。”治之益急。
  几承平已为馆职,去三十八年而复至,须鬓皓白,衣冠伟然。每会同舍,多谈前辈言行、台阁典章,荐绅推重焉。诏修《神宗宝训》,书成,奏荐,帝称善。权礼部侍郎。兄楙、开皆尝贰春官,几复为之,人以为荣。
  吴、越大水、地震,几举唐贞元故事反覆论奏,帝韪其言。他日谓几曰:“前所进陆贽事甚切,已遣漕臣振济矣。”上闵劳以事,提举玉隆观,绍兴二十七年也。
  金犯塞,中外大震,帝召杨存中偕宰执对便殿,谕以将散百官,浮海避之。左仆射陈康伯持不可。存中言:“敌空国远来,已闯淮甸,此正贤智驰骛不足之时。臣愿率先将士,北首死敌。”帝喜,遂定议亲征,下诏进讨。有欲遣使诣敌求缓师者,几疏言:“增币请和,无小益,有大害,为朝廷计,正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经武外一切置之。且前日诏诸将传檄数金君臣,如叱奴隶,何辞可与之和耶?”帝壮之。
  孝宗受禅,几又上疏数千言。将召,屡请老,乃迁通奉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清。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幼有识度/事亲孝母/死/蔬食十五年/入太学有声/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出身/
  B.幼有识度/事亲孝/母死/蔬食十五年/入太学有声/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出身/
  C.幼有识度/事亲孝/母死/蔬食十五年/入太学有声/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出身/
  D.幼有识度/事亲孝母/死/蔬食十五年/入太学有声/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出身/
  答案 B
  解析 “母”做“死”的主语,所以中间不能停顿,排除A、D;“考官”做“异其文”的主语,所以中间不停顿,排除C,选择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博士指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时期,秦汉相承。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漕指通过水道运粮,又可指水运他物。水路不通之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
  C.仆射指职官名。秦始设置,以善射者掌事,故称仆射。汉献帝设置左右仆射,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D.檄指檄文,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书的一种形式,常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内容,文中指以檄文安抚、晓谕对方。
  答案 D
  解析 D.文中“檄”为声讨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几治政有道,执法不畏权贵。他担任地方官时,奉行清净之道,人民安心;黄岩县令犯法,曾几得知他是丞相的门客后,仍然严惩了他。
  B.曾几言谈得体,为人备受推重。每次和同僚聚会,曾几常常谈论前辈的言行举止和台阁典章制度,因此士大夫们非常推崇尊重他的为人。
  ……
  考点3 分析概括
  时间:40分钟    分值:40分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钱)易字希白。始,父倧嗣吴越王,为大将胡进思所废,而立其弟俶。俶归朝,群从悉补官。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简便民能诗善草隶书累官右谏议大夫以秘书监于家。
  易年十七,举进士,试崇政殿,三篇,日未中而就。言者恶其轻俊,特罢之。然自此以才藻知名。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太宗惊喜曰:“诚然,吾当自布衣召置翰林。”值盗起剑南,遂寝。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
  易再举进士,就开封府试第二。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真宗恶其无行,降第三。明年,第二人中第,补濠州团练推官。召试中书,改光禄寺丞、通判蕲州。奏疏曰:“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劓、椓、黥、刖皆非死,尚以为虐。近代以来,断人手足,钩背烙筋,身见白骨而犹视息,四体分落乃方绝命。以此示人,非平世事也。今四方长吏竞为残暴,婺州先断贼手足,然后斩之以闻。使严刑可诫于众,则秦之天下无叛民矣。臣以谓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帝嘉纳其言。
  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策入等,除秘书丞、通判信州。东封泰山,献《殊祥录》,改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祀汾阴,幸亳州,命修《车驾所过图经》,献《宋雅》一篇,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坐发国子监诸科非其人,降监颍州税。数月,召还。久之,判三司磨勘司。真宗雅眷词臣,其典掌诰命,皆躬自柬拔。擢知制诰、判登闻鼓院、纠察在京刑狱。累迁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儤[注]直未满,卒。仁宗怜之,召其妻盛氏至禁中,赐以冠帔。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六》,有删改)
  [注] 儤(bào)直:亦作“儤值”,官吏在官府连日值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简/便民能诗/善草隶书/累官右谏议大夫以秘书/监于家
  B.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简便民/能诗善草隶/书累官右谏议大/夫以秘书监于家
  C.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简便民/能诗/善草隶书/累官右谏议大夫/以秘书监于家
  D.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昆字裕之/举进士为治/宽简便民/能诗善草隶书/累官右谏议/大夫以秘书监于家
  答案 C
  解析 “易与兄昆不见录”句子的意思和结构完整,在“录”后停顿,排除A、D两项;“遂”引出后面的“刻志读书”,在“读书”后停顿,排除B项,选择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
  ……
  考点4 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
  时间:40分钟    分值:39分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宋]张元干①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②。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③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④,听《金缕》。
  [注] ①张元干,南宋初爱国词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南宋向金屈辱求和,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字邦衡)因上书请斩秦桧,被贬为福州签判。绍兴十二年,胡再遭迫害,被除名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时张元干寓居福州,作《贺新郎》以送胡铨,后因此词而被捕下狱,并被削职为民。②故宫离黍:旧时宫殿长满荒草。③耿:明亮。④大白:酒杯名。
  (1)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底事”,即何事、为什么,冠领以下三句,是作者伤心的疑问;“昆仑倾砥柱”,指遭逢地震这类的自然灾害。
  B.“更南浦”二句,始入送别正题,将送别场面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突出了送别的意义,充满悲壮感。
  C.“目尽”二句是说:我们关注的是天下古今大事,怎么能像小儿女那样只顾个人的恩怨呢!
  D.这首送别词与通常婉约之作迥然不同,满纸忠愤,慷慨悲凉,具有震撼心弦的力量。
  E.李白的诗句“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与“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都运用了象征手法。
  答案 AE
  解析 A.“底事”应是悲怆的质问,“昆仑倾砥柱”喻指北宋的灭亡;E.李白的诗句“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运用夸张修辞,“黄流乱注”“千村狐兔”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
  (2)结合整首词,具体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沦陷区惨遭金兵铁蹄践踏悲惨景象的极度悲愤。②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求和苟安的责问与抨击。③对自己长期报国无门、渐至衰老的悲怆。④对好友胡铨一再遭受迫害而不平。⑤对胡铨前途命运的牵挂与担忧。⑥对挚友面对厄运的支持与激励。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通观全词,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不寻常的送别词,它打破了历来送别词的旧格调,把个人之间的友情放在了民族危亡这样一个大背景中来咏叹,既有深沉的家国之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