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940字。

  安徽省安庆市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
  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率先掌握铜冶炼技术之后,华夏民族逐渐发展出闪烁着民族文化精神和鲜明美学特
  质的金属艺术。
  金属艺术熔炼着民族历史。《左传》记述,夏朝君主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刻以各州形胜之地和奇异之物,以一鼎象征一州,于是九州定鼎成为夏王问鼎天下的标志。金属艺术凝聚着技术进步。汉代长信宫灯不仅外观精美雅致,更是一件科学性、艺术性与实用性高度结合的艺术作品:灯壁可开合转向,以调节灯光的强弱和方向;灯烟经执灯宫女铜像右臂进入中空的体内,再进入盛水的灯座中,避免污染空气。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令人叹为观止。金属艺术也承载着一文化交流。唐代墓金舞马街杯银壶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物证。汉代丝绸之路带来中亚和西亚的金银器加工技术,与中原的技法交流融合,在唐代达到新的高度。得益于精湛的捶探技法,银壶上骏马的细节才能表现清晰,口鼻眼的轮廓、躯干的肌肉线条都历历可见,形象呼之欲出。而皮囊形的壶身,显然是借鉴了游软民族的器物形制。能工巧匠们萃取了各民族的艺术精华,创造出国宝级艺术珍品。
  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工艺技巧日趋精湛,作品更加注重装饰性,强调复杂的手工技法,艺术风格越来越华丽繁复。加之金属属于贵重材质,特别是黄金和白银是古代稀有的材料,用金银等加工制成的金属艺术品,更是华美珍贵的质料与精致繁复的技艺的结晶,具有市场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科技的飞速进步、机械化大生产的普及使得各类金属制品进入寻常百姓家,通信的发达和国际交往的频繁使得东西方艺术风格交流碰撞,追求简洁‘几何化的现代审美风格逐渐风靡。而对于传统手工艺价值的反思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随之兴起,当代金属L术在手工艺与机械工艺的碰撞之下应运而生。‘
  当代金属艺术一方.面重视体现传统手工艺的审美价值,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对非完美
  的宽容、对过程的展示和对感性的释放;另一方面不断汲取机械工艺的优长,将新材料、新技术引入金属艺术创作,使金属艺术创作的材质从传统拓展到各类合金乃至综合材料,金属艺术工艺从传统发展到先进机械工艺乃至3D打印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当代金属艺术上承民族传统工艺的精神,下启独立审美表达、先进工艺技术与国际融合创新的木来。
  (节选自王晓听《熔古铸今话金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启命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于是一鼎象征九州就成为夏王统治天下的标志。
  B.汉代长信宫灯外观精美雅致,它的制作工艺和独特艺术构思至今仍然无法企及。
  C.唐代婆金舞马衔杯银壶萃取各个民族的艺术精华,它属于我国国宝级艺术珍品。
  D.古代只有用金银加工制成的艺术品,才算质料华美珍贵与技艺精致繁复的结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阐明了金属艺术发展意义,即熔炼民族历史、凝聚技术进步与承载文化交流。
  B.文章概括了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特征,指出工业革命兴起促进当代金属艺术的诞生。
  C.文章分析了当代金属艺术的两大特征,既体现传统工艺价值又汲取机械工艺优长。
  D.文章先举例论证,继而对比论述古今金属艺术,最后进一步地论述当代金属艺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率先掌握铜冶炼技术,华夏民族发展独特的金属艺术就失去源头。
  B.如果没有丝绸之路带来文化交流融合,唐代金属艺术就很难达到新的高度。
  C.我国古代金属艺术追求作品装饰与技法复杂精湛,所以风格愈趋华丽繁复。
  D.当代金属艺术创作只因引入新材料与新技术,所以其发展突破了传统限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攀高亲
  蒋平
  “新来的唐市长是江村当年的放牛娃啊!”虽然是小道消息,但在大学生都没出过一个的小江村,不亚于发生了一场七级地震。
  最先从电视里发现这个秘密的是村里的鳏夫铁葫芦:“就是三十年前,咱们村里的二愣呀。当年,他爸妈过世,无依无靠的,出去乞讨前,还从我摊担里拿过两块灶糖呢!”“你那么肯定他就是二愣?没准弄错了吧。”“千真万确,二愣那模样,化成灰我也认得!”不光是铁葫芦,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跟着作了证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