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680字)
2006年新化四中第六次月考作文讲评
新化四中   刘琦  2006-2-28
20仔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1)石家庄等许多城市,设立了专门的有偿失物招领公司,向失主收取一定服务费;而在保定市等地公交车上,主动让座者可领到一张奖励卡作为“让座奖”,每张卡可到商店兑换价值1元的面包。
(2)“这位旅客,麻烦您到那边的吸烟室里吸烟好吗?”长沙火车站的周启月每天要不耐其烦的重复这段话,然而相当一部分旅客当面掐灭了烟头,事后又重新掏出烟盒。
(3)踏入社会之初,很多人都被告之:“社会复杂,不要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同时,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周围有很多 人慢慢成了“看客”,哪怕路遇歹徒当街行凶、目睹落水者拼命挣扎……
请综合上述材料,确定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
(1)观点自立,但须从材料中导出(材料可用可不用);
(2)作文体裁只能确定为议论文;
(3)不少于800字。

社会时评:
“看客”的冷漠 
10月12日,一名襁褓中的男婴被遗弃在四川成都一个叫洞子口的地方。 
  此事引来不少群众围观,但却没有一个人张开怀抱将尚有一息的婴儿揽于怀中给点温暖。中午12时许,“110”巡警和“120”救护车赶来时,在冰冷水泥地上躺了近3个小时的婴儿已气绝身亡。(《华西都市报》10月13日)事件发生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谴责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客。有评论说,太多类似的事件使“心也因此被击得粉碎”。并让人想起了鲁迅,想起了鲁迅先生关于国人“看客心理”、“奴性”、“劣根性”的评论。 
  这种言论,可以说代表了很多人的观点,是对众多“看客”严厉的道德评判,这也是我所赞同的。但面对此种评判背后众多的“看客现象”,我想到的是:这难道仅仅是人心的冷漠? 
  首先,我想说的是,人心其实并非真的冷漠。在此次男婴被弃事件中,不能排除人心冷漠之辈,但大多数路人实际上皆怀热心。据报道,先是一位大爷发现了被扔在居民院角落里的男婴,后是王姓大姐关注男婴,还试图在他身上找到任何有关其身份的线索,再后来就是又一位大爷将男婴抱到一座行人多的桥上,希望好心人帮一把。可见,世上还是好心人多。 
  在此种情况下,不当看客的行为,一是直接救助,二是报警实施间接救助。但没有人照此来做,最终导致“在冰冷水泥地上躺了近3个小时的婴儿气绝身亡”。 
  这种结果,相信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都不愿看到。而对照众多类似的事件,我们有必要拷问人心为何如此冷漠,而不是认为其只是国民劣根性的问题。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这是我说的第二个意思。 
  以我之陋见,人心真热假冷,其根本原因,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让心内外皆“热”起来的成本太高。我所知道的是,一些好心的人捡到弃婴,送医院进行救治,医院首先要交数额不小的住院押金,但并非每一个人随时都可以一掷千金;即便弃婴是健康的,不用进医院,但自家收养却不符合法律规定;抱着孩子找街道或村委会,对方让找派出所;找到派出所,对方让找民政局;找到民政局,对方让找福利院……前车之鉴是,你可以当个看客,最多受到“非看客”道义上的谴责,而且不是指名道姓的;你要是不当看客,那就少不了麻烦缠身,有时甚至是倾家荡产。 
  二是规定的冷漠是人心假冷的根源。对于生活无着落人员进行救助是国家的义务,也是国家福利事业的一部分。 
  但在有关规定中,我们看到,这种救助的本质是被救助者上门求助,而非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地主动提供救助;政府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院对弃婴是收养,而非一种主动地收留。对于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在此种情况下,谁是他的救助主体?法律和传统道德笼统的要求,显然无法解决国民当看客的“劣根性”。 
  三是义务不是义务,权利不成权利,是规定和人心皆冷漠的起因。前不久,甘肃发生一起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砍人双手的惨案,围观群众无一人敢言。类似还有一名弱女子深夜遭遇歹徒追杀,发出撕心裂肺的呼救,整条大街的居民听到了呼救,却无人开门制止;一男子在菜市遭遇小偷,男子奋起反抗被小偷行凶刺伤血染街头,菜市的人无人敢站出来助其一臂之力。等等等等。 
  在这类事件中,就“看客”本身而言,无一例外想到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言下之意是,这些都是闲事。所谓闲事,一表示与己无关,二证明不是应该承担的义务。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尽管传统道德要求人们见义勇为,但成本超过当事者的承受限度时,人们当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