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100字。
《祝 福》学 案
执笔人:曾加林
学习目标
1、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重点)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重点)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难点)
学法指导
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分析课文,进而理解小说的灵魂——主题。
学习步骤
一、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
1、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节  内       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110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1
2.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6.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二、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1、思考: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理解其用意。
第一处: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顺着眼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仇一物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2、讨论:1祥林嫂死了,死因是什么?自然死亡?自杀?他杀?2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3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地的?
明确:(1)鲁四老爷: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的特点?
①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