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640字。

  2017-2018学年度下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清语文试题卷
  命题人 :赵春辉       审题人:苏锦娜
  注意事项: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1. 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70分)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上世纪之初,虽然学者们并不是从节日风俗的角度考察戏曲,但在他们关于戏曲起源的探讨中所得的具体结论已暗寓戏曲演出与宗教节日密不可分的命题。王国维采用当时西方流行的“戏剧起源于巫舞”的观念,他又考证了上古巫舞与戏剧的关系,指出在古代祭祀仪式的舞蹈中,“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先贤的论述表明节日与戏剧的起源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
  国外研究者认为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是世界上共通的规律,中国也不例外。上世纪80年代,国内学界在研究路径与方法选择上,与传统的中国戏剧研究者大多限于正史、诗文书信、序跋、笔记等文人撰写的文献不同,研究视点从“都市戏剧”转向“农村戏剧”,更多留意地方志、会馆录、家谱、公私文书类较为零散的文献以及非文字的仪式表演、习俗,在研究方法上则引入了民俗学与人类学的方法。用大量的材料来证明戏剧源于宗教仪式。指出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演戏最主要的功用还是在节庆中表现对神的敬意。他们却没有对宗教向艺术转变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全面的分析。在他们的学说的影响下,国内学界开始重新评价戏曲中过去为人们所忽视的地方小戏。民间戏剧研究者王兆乾就将戏剧分为观赏性戏剧与仪式性戏剧,认为两者在戏剧观念、演出环境与演出习俗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仪式性戏剧原本是戏剧本源和主流,而观赏性戏剧只是支流,但传统戏剧史却将观赏性戏剧作为戏剧的主流,仪式性戏剧反成为遗漏的篇章。
  伴随着观念的变化,国内戏曲学界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到九十年代初,全国迅速掀起一股与节日关联度极高的“傩戏热”,学者将目光投到城市之外的尚未完全开发的山村,贵州、安徽、云南、江西等地都活跃着戏曲学者的身影。
  戏曲研究方法和思维视角方面也显示出丰富性与多样性。表现在:一是田野考察被引入戏曲研究,在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之外又多了一重鲜活的田野资料。二是考古学与文物学知识显示出独到的作用,因为戏曲本为小道,正史多不见载,笔记史料亦有限,地下文物的出土对于还原历史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三是民俗学的思维方式介入戏曲研究。
  (摘自陈建华《节日风俗与戏曲文化研究述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传统的中国戏剧研究者研究的视点是“都市戏剧”,依据的主要是文人撰写的文献。
  B. 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上世纪初的学者们,已经得出了戏剧起源于宗教节日的具体结论。
  C. 现代的中国戏剧研究者虽然证明了演戏就是敬神,但却未能发现宗教与艺术的联系。
  D. 在古代戏曲是“小道”,正史、笔记史料不足为凭,只有出土的地下文物才最可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论述了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的观念对中国近现代戏曲文化研究的影响。
  B. 文章主要阐述了戏曲研究变化的三个面:路径与方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