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6小题,约19620字。

  西 城 区 高 三 统 一 测 试
  语  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
  B. 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C. 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 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    B. 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
  C. 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    D. 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
  3. 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人道迩:“迩”读作ěr ,意思是“近”
  B. 服膺:“膺”读作yīng,意思是“反对”
  C. 中肯:“中”读作 zhōng,意思是“适合”
  D. 皓首穷经:“皓”读作 gào,意思是“白”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类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的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可以说“道不远人”。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并进一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