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9990字。

  陕西省安康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底气之根。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的早期,各种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多角度地体现中华智慧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中国历史上思想学派众多,各有持论,各有辉煌,虽有差异,但不是彼此隔绝。《易传》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和而不同,海纳百川,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派思想从各种角度切入的关于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相异相成的大智慧,取之不竭,常用常新。。
  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它最关注的是现世而非来世,是人间而非天堂——它是人的文化,而非神的文化。中国历来不是政教合一、皇权与神权共治的国家。传统中国的治国理政,立德教民,是依据思想家的教导和智慧,而非神谕或上天启示。在中国,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历代思想家的学说主要是现实的智慧,而无关来世。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的都是这种世俗精神、人世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怀,并非没有超越性和神圣性。中华传统文化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其自身就包含超越性,即超越个人的利益,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具有神圣性,因为它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以身殉国,而不是临难图苟免,贪生怕死。中华民族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也没有宗教殉教者、没有对宗教战争杀戮者的赞美,有的则是对为国牺牲者的歌颂。屈原的《九歌•国殇》就是对战死沙场的勇士们的歌颂,“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
  中华文化是极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文化,一部中华文化史,同时是一部中华文化思想创造史。在历史上,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作出自己的贡献,如积土为山,汇河成海。在中华文化史上,不同时代各有特色和高峰,人才辈出,各领风骚。各个时代都有各自作出突出贡献的思想家和传世经典文本。至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代表自己时代性的文化珍品。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和时代性特征,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一种没有创造力的文化,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躯体。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仅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无创造性,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当代文化,不会拥有足以自信的文化底气。文化遗产是历史,它代表先人的创造和智慧。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要源远,还要流长;不仅要根深,还要叶茂;不仅要有传统性,还要有现代性。因为传统文化遗产能否保存,能否发挥它泽被子孙后世的作用,不能只依靠祖先的荫应,而应该是后世子孙的继承、发展和创造。历史证明,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怎样丰富,后代都不可可能坐享其成。这是北非、西亚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的当代命运告诉我们的真理。文化自信的底气不仅来自传统的辉煌,而且更有赖于现实的灿烂。
  (摘编自陈先达《论文化自信的底气》)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大量非物质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构成,它多角度体现了中华智慧的全面、丰富。
  B. 传统中国的治国理政,立德教民,集中体现了思想家的智慧和上天启示于一体的特点。
  C. 中华文化没有宗教殉教者,没有对宗教战争杀戮者的赞美,而是有对为国牺牲者的歌颂。
  D. 北非、西亚等文明古国的当代命运启示人们:没有创造力的文化,只会导致国运衰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两个角度,阐释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文化的特质的中心。
  B. 第二段阐释了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它关注现实与当下。
  C. 第三段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证等论证方法,阐释了中华文化具有超越“小我”的特性。
  D. 作者第四段指出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不仅来自传统的辉煌,而且有赖于现实的灿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各个流派坚持自己独有的观点,彼此观点截然不同。
  B. 传统中华文化是人的文化,历代思想家的学说主要是现实的智慧、世俗情怀,无关来世。
  C. 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想发挥泽被后人的作用,离不开后人的继承、发展和创造。
  D. 一个国家仅有文化遗产,不能创造与时代相符的当代文化,也不会有自信的文化底气。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大量非物质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构成”曲解文意,原文为“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B项,“集中体现了思想家的智慧和上天启示于一体的特点”错,原文为“是依据思想家的教导和智慧,而非神谕或上天启示”。D项,“没有创造力的文化,只会导致国运衰微”属主观臆断,强加因果关系。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论据作用和论证方法的正确使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然后认真思考论据的作用和论证方法的合理使用。C项“第三段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证等论证方法”错,并没有采用“比喻论证”。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学派精彩纷呈”缺少“在发展的早期”的限制,且“各个流派坚持自己独有的观点,彼此观点截然不同”于文无据,过于绝对。
  点睛:理解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T恤衫
  孙春早
  街头老人角的老年人一个个端着大茶缸子,或摔象棋,或甩扑克,高声亮嗓地一边玩一边评点江山。年龄嘛,多是六七十岁的,五六十岁的小老头不多,来了也坐不住,晃一晃不定又忙什么去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