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11410字。

  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2018.4
  整理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闻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艺术创作强调“意在笔先”,先构思,再下笔。但实际创作中,创作可能受“鬼神”牵引而行,完全另辟蹊径,走向一个完全“另类”的逻辑。这个牵引艺术家创作的“鬼神”,就是直觉。
  直觉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它潜伏在人类意识深层,在人类自觉的意志和意识控制之外。受到某种特殊的心理诱因或視听感觉触动、诱发,它会突然神光闪现,隐秘甚至诡异地出现在意识表层,主导人类思维。直觉有由内而外、直接、突发、稍纵即逝、非逻辑性等特点。历史上,有无数例证可以明“直觉思维”的存在,在科学、艺术、生活等领城发挥着神奇的作用。因此,有心理学家把它称为人类视、听唤、味和触五个基本感觉之外的“笫六感觉”。
  艺术直觉同样存在于书法创作中,并且同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法家临池挥毫,虽然自己事先打了腹稿,有了“运用之方”,但下笔触纸瞬间,宣纸上的黑白空间格局、关系就产生了。“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画面的存在,立即生成了自己的“延仲逻辑”。因此要往下写,就不能按原先的腹稿,必须“信属目前”,尊重眼前“视觉反应”的呼嗅。这时候书法家不可能停笔思考,分析,判断,因为那宣纸沾上水墨,瞬间四下奔散洇发,你任何一个心理停顿,都会在笔下留下痕迹,甚至导致作品毁坏。所以此时就必须依靠“直觉”,跨过信息输入、大脑运算和判断,直接跟着感觉走。这时候你的心就是你的手,你的手就是你的心,“幽思入于豪间,逸气弥于宇内。”(张怀瓘《书断》)“直觉”引导艺术家实现理性状态下无法企及的艺术创造性超越。
  西方部分心理学家常常强调直觉的不可知性,认为它似乎是某些人的某种神秘本能。笔者以为,先天的因素应该存在。因为近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已经证明,遣传基因是人类不同地区和民族生理、性格和文化出现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精神分析学说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也为进一步挥究人类不同民族、家族的思维模式差异的成囚,别开思路。另一些科学家则强调后天因素的影响,认为长期的职业训练,是某一人群形成特殊的直觉能力的主要原因。那种“宜觉”引导下产生的迷人的自由创作境界,来源于长期艰苦执著的技术训练。因此对于学书者来说,既然影响“直觉”形成的两大因素—基因遗传和家族“集体无意识”都不是我们自己可政变的,那么我们唯一可努力的就是自己的勤奋与执著了。
  (郑晓华《书法创作中的直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完全可以抛开“意在笔先”的传统要求,另辟蹊径。
  B.直觉作为人的基本感觉潜伏在人的意识深层,受到某种触发会突现在意识表层。
  C.书法家在艺术直觉引导下创作的作品,艺术创造性是他在理性状态下无法实现的。
  D.学书者无法改变影响直觉形成的因素,只能靠勤奋与执著的训练谋求创作成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以“鬼神”喻“直觉”,体现了其隐秘诡异、突发、非逻辑性等特点。
  B.文章引用张怀瓘《书断》中的句子,意在强调书法创作中同样存在着艺术直觉。
  C.文章第四段分析书法家进行创作的过程,论证了艺术直觉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
  D.文章先阐释直觉内涵,再分析艺术直觉的作用,最后梳理了影响直觉形成的因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直觉思维的神奇作用,艺术家就很难在艺术创作上有所创新和超越。
  B.如果书法家下笔后不依靠“直觉”而是再停笔思索与分析,可能就会毁坏作品。
  C.关于影响直觉思维能力形成的因素,相比先天因素,作者更强调后天的训练。
  D.书法创作是一项艺术活动,影响它的因素很多,艺术直党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二)文学类文本间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美与荒芜在场
  李浩
  ①路途迢迢,我们颇费辗转地来到了绥宁,而这迢迢也似乎让我们“走出了时间”,走进了古老和一种具有遗迹感的美中。荒芫与羨同时在场,并且紧紧地、奇妙地合在一起。
  ②走进苗寨,我们仿若置身于另一个时间里,它似乎并不具有“当下感”,我们也仿若成为了可贵的“旧物”。在这里,流水都是古老的,空气都是古老的,树木上那些苔痕也都是古老的。更有古老色泽的,是苗褰的砖与瓦,是那些被时间所漫洗着、长过了个人生命的一栋栋木屋。在大园村,一处最为古老的老屋已有八百岁,墙砖上所刻下的文字记录着旧光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