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小题,约8660字。
2006年福建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
厦门双十中学高考语文试题研究课题组

第Ⅰ卷(选择题  共24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伏羲文化及其精神实质
  伏羲,又作宓羲、包牺、庖牺、伏戏,也称太昊伏羲。古书上称伏羲人面蛇(龙)身。传说伏羲与女娲兄妹为婚,繁衍人类。中国古文化中的发明创造,多数与他有关。有记载说上古之时,有龙马负图出于河,伏羲降服龙马,观察龙马身上的图纹,画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悬卦符号,叫做八卦,以示天地万物之种种变化。他模仿蜘蛛结网,制作捕鱼网,并教给劳动人民。他制作琴瑟,创作《驾辩》之曲。还传说伏羲制嫁娶之礼,教人狩猎。伏羲的神话在中国民间流传十分广泛,影响深远,被尊奉为“人文始祖”。
  关于伏羲的传说至迟在春秋战国之时即口传心授,长久流传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秦汉以降,伏羲开天辟地第一帝的地位确立,其事迹及相应的文化通过三个层面传播:其一,典籍传承层面,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代不绝书;其二,图像传承层面,伏羲女娲交尾像被广泛采用,频频出现在墓室雕刻、建筑物彩绘、工艺品加工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其三,祭祀传承层面,从官方到民间都是设祠祭祀,绵延不绝。由此,形成了内容博大的伏羲文化,而对伏羲的钦崇自然而然成了几千年来信仰民俗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汉代伏羲与女娲的画像砖
  伏羲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也是一种地域文化。关于伏羲及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多种史籍都指向同一地方,那便是地处陇右的古成纪,其具体的地点就在今渭水本源上游的甘肃省天水市境。天水市有规模宏大的伏羲庙古建筑群和相传伏羲画卦的古画卦台。伏羲的故事和著名的大地湾(天水市秦安县境)等古文化遗址相对照,可证陇右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就大的地域而言,伏羲的故事及相关遗址遗物遍布祖国各地,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最好的见证。
  尽管伏羲的形象或事迹被传说和神话缠绕,尽管学术界对伏羲是人、是神以及功业等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伏羲的身上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基因。《汉书·古今人表》称之为“上上圣人”,的确实至名归。伏羲的发明创造是人文之根,如后世颂扬词所言:“开物成务,万古文明”;以伏羲八卦为基础的《周易》是思维之根,作为六经之首,构建了我国古代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基本模式;伏羲人面蛇(龙)身所代表的龙图腾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维系之根,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标识。

  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伏羲被尊奉为“人文始祖”的原因的一项是
  A.伏羲是中国嫁娶婚配制度的肇启者,传说伏羲与女娲为婚,繁衍了最初的华夏先民,绵延至今。
  B.中国文化早期的许多重大发明创造都附着在伏羲身上,伏羲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
  C.伏羲的神话至迟在春秋战国之时就已出现,长久流传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影响十分深远。
  D.以伏羲八卦为基础的《周易》构建了我国古代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基本模式,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

  2.对伏羲事迹及相应文化的传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羲文化的传播,在秦汉以前是通过口传心授来传播,秦汉以后则从口传心授转变为通过典籍、图像和祭祀传承。
  B.伏羲事迹及其相应的文化内容,在秦汉以后的历代文献典籍中几乎都有记载,反映了伏羲文化在传承中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
  C.伏羲女娲交尾像在古代墓室雕刻、建筑物彩绘和工艺品等文物中频频出现,说明了伏羲文化凭借图像艺术的形式而广泛流传。
  D.伏羲作为中华文明的开创者得到了普遍认同,官方和民间都设祠祭祀,寻根祭祖,起到了维系着中华民族原始亲缘的作用。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据上古的传说,伏羲从龙马身上的图案中得到启发画出“八卦”。“八卦”中蕴含着古代先民对宇宙万物的认知。
  B.到了秦汉以后,伏羲凭着他开天辟地的功勋确立了自己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人文初祖”的地位。
  C.伏羲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又具有陇右地区的文化特征,陇右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D.全国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伏羲氏族活动的足迹,伏羲文化在流传中经历了流变整合和融通积淀的过程。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伏羲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凡和伏羲事迹相关的事或物,诸如祠庙遗迹、民情风俗、轶闻传说、史籍记录等都属于伏羲文化的研究范畴。
  B.伏羲形象的真实性还有争议,把伏羲的形象或事迹从传说和神话的缠绕中剥离出来,还原其历史的真实性,是当前学术界的首要任务。
  C.在考证陇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的过程中,学术界对史籍资料和文物遗址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发现了伏羲文化和大地湾文化的不同。
  D.中华民族对龙的图腾崇拜可追溯到伏羲时代,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增强民族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必须强化龙的图腾崇拜意识。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事继母以孝闻。睿内兄王憕、姨弟杜恽,并乡里有盛名。伯父祖征谓睿曰:“汝自谓何如憕、恽?”睿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后东宫建,迁太子右卫率,出为辅国将军。四年,王师北伐,诏睿都督众军。睿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魏小岘城,未能拔。睿巡行围栅①,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睿欲击之,诸将皆曰:“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徐还授甲,乃可进耳。”睿曰:“不然。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众犹迟疑,睿指其节曰:“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乃进兵。士皆殊死战,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
  睿于故旧,无所遗惜,士大夫年七十以上者,多与假板②县令,乡里甚怀之。十五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