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道小题,约14740字。
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仿真试卷(专家版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本试题卷共7页,22道小题。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游记》为何以神话小说定型
竺洪波
按一般文学史常识,以书名“西游记”所标,表现“西天取经”母题的《西游记》理应是一部名人旅行记或英雄历险记,正如《马可•波罗游记》和《鲁滨逊漂流历险记》。当然,从“取经求法”的佛教题材上看,《西游记》则更有理由是一部弘扬佛法的宗教小说。然而令我们深感诧异的是,《西游记》却偏偏是一部恣肆汪洋、瑰玮壮丽的神话小说。这一“反差”中隐含着《西游记》演化的机制与线索。。
最早记载取经史实的是玄奘《大唐西域记》(玄奘口述,辩机执笔),它具有神奇性神话元素。大唐初年,国门未开,虽然历史上不乏张骞、班超、朱士行、法显等先贤的“通西域”之旅,但国人对西域的认知尚停留在想象层面。西域,狭义所指为我国西部领土,广义上 则泛指包括今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玄奘《大唐西域记》所指大约介于两者之间。因为地理、气候、语言、宗教和历史的特殊性,《大唐西域记》所记西域见闻颇具神奇性,有的简直就是微型神话。
另一部重要史著是慧立、彦悰所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取经归来,唐太宗特制《圣教序》予以表彰,慧立、彦悰为了美化师尊的人格、功绩,又在传记里加入了许多神话因素,仿佛玄奘取经是“承天命”,有神力相助。《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取经史实最为详尽,胡适称它为“中国传记中第一部大书”,“极大地强化了玄奘取经的‘神话化’方向”。
据目前资料,今存最早的“西游”文学作品是无名氏的俗讲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正是它既有的神话品质为《西游记》莫定了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就神话渊源而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影响之一是首次加入神话人物。最重要的是首次加入猴行者,替代玄奘成为作品主人公,直接奠定了后世《西游记》神魔小说的性质。另一神话人物是北方毗沙门大梵天王。他曾邀请三藏法师在天界水晶宫讲《法华经》,作为奖赏,賜隐形帽、金镮锡杖、钵盂三件法宝。
由于猴行者等神话形象的加入并成为主人公,直接影响到《西游记》内容和结构的变化。玄奘是得道高僧,然终为凡人,以人的思维方式感受世界,所以取经途中所见所闻不过是西域之道里风俗,所历险难也不外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毒虫猛兽的危害。而猴行者的出现,一举突破了真人真事的局限,他亦人亦猴,亦仙亦妖。这样人物必然有超越常人的生活逻辑:他能腾云驾雾,变化作法,自然灾难不足以成为其对手,故必须引入妖魔鬼怪;为了保证取经成功,他到北方毗沙门大梵天王水晶官求得护法之宝隐形帽、金镮杖、钵盂各一件,这就使作品引入了神;一般得道高僧只是精通佛理而已,既不能长生,又无诸般神功可言,所以取经对象必须是一位若即若离、至高无上的佛主。这样,神、佛、魔三者齐集,作品内容和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此外,《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启了降妖模式。玄奘取经,历难无数,《西游记》作九九八十一难,历难的主要模式是降妖伏怪。而这无疑是以《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首见。今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可以确定的历难故事为树人国遇妖术、火类坳遇白虎精、九龙池遇九头鼍龙。三难数量虽少,但意义远大。它将历史上玄奘所历“此等危难,百千无以备述”的情形拟人化,将历难对象由恶劣的自然条件转变为妖魔鬼怪。这三个除妖故事也为后世《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提供了了基本类型。胡适认为它是《西游记》唐僧历难的主要来源和缩影。
(节选自2017年04月28日《文汇报》,有删改)
1. 下列对“隐含着《西游记》演化的机制与线索”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游记》从“取经求法”的佛教题材上看,理应是一部弘扬佛法的宗教小说,却演变成一部恣肆汪洋、瑰玮壮丽的神话小说。
B. 《大唐西域记》是最早记载玄奘取经史实的一部书,具有神奇性神话元素,所记西域见闻颇具神奇性,有的极像微型神话。
C.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美化师尊玄奘的人格、功绩,加入了许多神话因素,“极大地强化了玄奘取经的‘神话化’方向”。
D.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今存最早的“西游”文学作品,它既有的神话品质为《西游记》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和方向。
2. 下列关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对《西游记》影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加入猴行者,替代玄奘成为作品主人公,直接奠定了《西游记》神魔小说的性质。
B.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等神话形象的加入并成为主人公,直接影响到《西游记》内容和结构的变化。
C.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启了降妖模式,将历难对象由恶劣的自然条件转变为妖魔鬼怪,将历难情形拟人化。
D. 胡适认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记》唐僧历难的主要来源和缩影,称它为“中国传记中第一部大书”。
3.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按一般文学史常识,以书名“西游记”所标,表现“西天取经”母题的《西游记》理应是一部名人旅行记或英雄历险记,正如《马可•波罗游记》。
B. 西域,狭义所指为我国西部领土,广义上则泛指包括今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大唐西域记》所指为后者。
C.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的出现,一举突破了真人真事的局限,他亦人亦猴,亦仙亦妖,超越常人,进而使作品汇集神、佛、魔三者。
D.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树人国遇妖术、火类坳遇白虎精、九龙池遇九头鼍龙三个历难故事为《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提供了基本类型。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2.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对《西游记》影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项,原文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胡适称它为“中国传记中第一部大书”。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代词与指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3.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时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B项,原文为“玄奘《大唐西域记》所指大约介于两者之间”。
二、文言文阅读(12分。选择题8分,每小题2分;翻译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