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000字。
全国大联考
2006届高三第五次联考语文试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禀告  傧相  摒弃  秉公执法  彪炳史册
B.鞭笞  魑魅  桎梏  痴心妄想  不辨妍媸
C.麻痹  辅弼  裨益  鞭辟入里  惩前毖后
D.瑰丽  硅谷  皈依  大家闺秀  奉为圭臬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毒枭  定心丸  流光异彩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B.蹊径  冷飕飕  饿虎扑食  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C.对垒  恶作剧  利害得失  焚林而田,竭泽而鱼
D.恶耗  耳朵软  耳鬓厮磨  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第五届金钟奖公众论坛上,台上专家侃侃而谈,但几位被主持人点名起来发表意见的年轻学生却不知道说什么好,他们对金钟奖不太了解。
B.越南禽流感疫情反复暴发及当地新闻机构连篇累牍的报道,导致居民对家禽及其制品敬而远之,许多人家因此破产。
C.2008年北京奥运会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正式揭晓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发来贺辞,大意是这个口号抓住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体现了主办方的深谋远虑。
D.智利队在失去了萨莫拉诺之后已沦为南美洲的弱队,但烂船也有三斤铁,其主帅放出三球大胜中国队的狂言也并非完全没有依据,毕竟亚洲水平要比南美洲低几个档次。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因为改善交通和行人川流系统都牵涉到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工程进行前,环保局将连同陆路交通管理局研究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B.《大长今》的成功并不偶然,除了演员认真、故事精彩外,电视剧场景的精致、讲究,长今以德报怨的东方传统道德、价值观也让人感到亲切。
C.面对目前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纠纷,哈里森和桑福德不约而同提出了吸引中国企业去美国投资设厂这条民间和解路线。
D.中国政府为了在农村实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作出了郑重承诺,但如何将中央的决心转化为省级以及乡镇级政府的行动刻不容缓。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1905年,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放映,场面可谓盛况空前。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从一开始,电影就试图自上而下地成为文化的主流。但是据说在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之际,为表示庆贺,英国驻北京公使曾进献放映机一架、影片数套。慈禧太后十分高兴,安排人连夜赶制影片并成立了电影局。但遗憾的是,放映机在放映中途突然爆炸,慈禧太后便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下达了个不准再在宫里放映电影的命令。电影自上而下进入中国社会的唯一机会,就这样与历史擦肩而过。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就在中国电影诞生六年之后倒塌了。
从《定军山》开始,中国电影就被赋予反映社会、为民启蒙的历史使命。
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电影的一个主流传统,就是反映中国社会变革时代中国人的困境和命运,甚至在大多数时候,这些电影不但让人们认识到自身的生活状态并非天赋,而且让人们了解怎样做才能改变这种状态。
上世纪30年代,另电影迎来了第一次繁荣的高峰时期。当时几乎所有能够让人记住的影片都围绕着小人物的命运展开。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承担起宣传教育的功能,但是这个启蒙主义的主流传统却一直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在电影,个人的命运逐渐融入到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洪流中去了。
从启蒙意识的兴起,到电影市场的发展壮大,商业因素始终伴随着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即便是在谭鑫培先生的《定军山》片断中,外来的娱乐模式也首先选择了本土化的娱乐内容作为承载对象,从而延伸了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审美空间。用最时髦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中国最传统的国粹,这可能是中国电影商业化意识的萌芽。
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电影是作为一种特殊的享乐主义文化形态为公众所理解的,尽管它的内容会让观众为整个民族落泪,但电影的普及率却引起了社会的文化热潮,在1926年,设在上海的电影公司总数就超过100家。到了后来著名的联华影业公司的出现,中国第一次进行了文化意义上的托拉斯尝试。无独有偶。在60多年之后,当美国好莱坞的商业大片进入中国,甚至之前香港电影风靡整个中国大陆的时候,商业主义的启蒙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对整个社会的一种文化渗透。一方面,电影中那些灯红酒绿的文化,或者是狂飙突进的帅哥靓女,让人感受到现代化的魔力,许多商业文化的产品也随着电影进入了中国公众的视野;另一方面,电影的形成和票房的高额利润,也让整个中国社会通过电影认识到了媒介产业的力量,进而在后来的电视产业中得到了积极的响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