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3道题,约7410个字。
厦门五中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学习成果展示卷
命题:真实2018年4月
一、语言积累(23分)
1.古诗文默写。(14分)
(1)微君之躬,?
(2)与君离别意,。
(3)挑兮达兮,。一日不见,!
(4)八月湖水平,。,波撼岳阳城。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潭西南而望,,。
(7)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8)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语读音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豁然(huò) 雎鸠(jiū) 贻(yí)箬篷(ruò) 好逑(hǎo qiú)
B.清洌(liè)垂髫(tiáo) 溯洄(shù huí) 俶尔(shù)幽邃(suì)
C.罔不(wǎng)芼(mào) 窈窕(yǎo tiǎo) 翕忽(xī)悄怆(chuàng)
D.阡陌(qiān mò) 诣太守(yì)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篆(zhuàn)
3.下列词语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鲜美(鲜艳美丽)平旷(平坦开阔)语云(他说)芼(挑选)
B.清洌(清澈) 披拂(随风飘荡) 佁然(傻傻的样子)规(打算,计划)
C.相比(相互靠近)俶尔(忽然)如此(像这样)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D.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悄怆(寂静)欣然(高兴地)遣(派)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B.《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C.《核舟记》中核舟的“灵怪”主要表现在它通过精心的构思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用雕塑语言表现出“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从而给人以艺术美感的享受。
D.《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关雎》《蒹葭》两篇都属于“风”,就是各地的民歌。
二、阅读理解(67分)
(一)诗词赏析。(5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5.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 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 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 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 苦苦追寻, 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 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 渲染主人
公感情的绵长持久。
C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
的形象交相辉映, 浑然一体, 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艺术世界。
D .《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 描摹传神, 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
是静态写照, 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 伊人忽隐忽现, 欲即转离, 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 如此动静结合, 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6. 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