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道小题,约11570字。

  厦门双十中学2019届高二年(下)期中考试题语文
  (本试卷共分四大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之道“智”“仁”“勇
  周可真
  ①君子文化不仅是儒家文化之精华,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②《论语•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③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认知过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实关系,它表现为事实判断;“仁”所涉及的是价值关系,它表现为价值判断;“勇”所涉及的是行为关系,它表现为行为判断。其中,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根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来作出行为决定。行为判断之得当与否,取决于事实判断的正确与否和价值判断的合理与否。故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这意味着“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④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勇”的含义就是“见义而为”,其意义要素包括“义”和“为”,而“义”是“勇”的核心意义,“为”之为“勇”是由“义”决定的,当且仅当“义为”时,才是“勇”。
  ⑤荀子谓:“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无正义”的意思就是“人不行正路”。按荀子“礼”“法”并重的思想,他所谓“无正义”实际是指行为不合“礼义”“法度”。要之,“正义”的基本意义就是“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具体而言,“正义”又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所依据的一定原理或原则(属于价值范畴),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某些相互关联的具体行为规则(属于制度范畴)。在儒家看来,前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孔子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的“仁”,后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的“礼”。进而言之,“仁”是正义原则,“礼”是正义标准。就其二者的关系而言,作为正义原则的“仁”是“礼”的价值依据,作为正义标准的“礼”是“仁”的制度表现。因此,在“智”“仁”“勇”的关系中,“见义而为”的“义”应是指作为“仁”的制度表现的“礼”之所宜。所谓“勇”,就是行其“礼”之所宜。按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如此依“礼”行事乃是“仁”的行为表征。
  ⑥“见义而为”之由“见义”到“义为”,这个过程还包含被称作“权”的活动。“权”字的本义为秤砣,引申为称量物品轻重的秤,进而派生出称量物品轻重之义,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知轻重者,心中有数也,是“权”含有把握分寸之意。由是衍生出在度的范围内灵活应变之义。《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里,“男女授受不亲”之“礼”和“嫂溺,援之以手”之“权”都在“见义”之“义”的范围之内。“见义而为”的“勇”既要守常而行“礼”,又要变通而达“权”,如此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君子“仁”且“智”的表现,也是君子为人处事的特点。
  ⑦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君子的人格特点是“见义而为”,其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选自2018年2月《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仁”“勇”是孔子对君所作出的人格定位。其中“勇”在君子人格中更为重要,因为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勇”表现为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高阶段。
  B.“正义”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行为规则所依据的原理或原则,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具体行为规则,前者对应“礼”,后者对应“仁”。
  C.“勇”,就是行其“礼”之所宜,如此依“礼”行事,以孔子的观点来看,即是“仁”的行为特征。
  D.“勇”者也要善于权衡变通,不可死守礼法,胶柱鼓瑟,必要时可以超出“义”之范围,如孟子所官“嫂溺,援之以手”的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引用《论语•宪问》中的相关文字,引出“智”“仁”“勇”的概念。后文则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依据,重点从“勇”这一概念解读君子文化。
  B.文章第④段聚焦于“勇”,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得出有且只有“义为”才是“勇”的结论。
  C.第⑥段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仁”与“礼”的关系。作者先用荀子的话引出“正义”的概念,再解释“正义”的两种意义,进而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D.第⑥段使用《孟子•离娄上》中的“嫂溺,则援之以手乎?”的事例,论述了“见义
  而为”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记•游侠列传》中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言必信,行必果”,如果其中“正义”可以解释为“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那可见游侠不是儒家所言有“勇”之君子。
  B.因为“义”是“勇”的核心意义,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勇”,不在于他“为”不“为”,而在于“义”不“义”。
  C.君子之勇,既要守常而行“礼”,又要变通而达“权”,但其中“权”是有限度的灵活应变。
  D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于具有“见义而为”的人格特点的君子在为人处事,既“仁”且“智”、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生活方式。
  二、课内语言基础知识(18分
  4.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方山子傥见之与  傥:如果 与:通“欤”
  洎牧以谗诛  洎:等到  以:因为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焉:句末语气词,啊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方圆  如:或者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还是  本:推究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致:使……尽  焉尔:句末语气词,罢了
  D.如其礼乐,以待君子 如:至于
  居则曰;“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居:闲居,平时  如:如果  以:用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