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道小题,约12250字。

  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中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韩秉方
  儒家学说主阳刚,强调入世干政;道家学说主阴柔,强调这世无为,以柔克刚。这两者一阴一阳,一柔一刚,似乎是对立的,其实是互补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而且,据记载,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西行入周向道家祖师老子请教问礼。两家还都共同尊奉众经之源《易经》为经典。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编重,但在力主“和”与“和潜”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虽多尊奉儒家为“正统”,但在经过大动乱和改朝换代、新王朝奠立以后,其开国之君大都实行体养生息的政策,采纳道家“无为而治”的办法,遵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家治国理政之教导。如经过战争动乱后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在相长的一段时间里,就一直遵循“黄老之道”,行“南面之术”,与民休息,很快就达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的目的,因而出现了“文景之治”。此后,在隋末战乱后建立起来的唐朝,又遵法李氏祖先老子之道,有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开创了盛唐伟业。
  儒学、道学不仅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更是历代的士人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之源泉。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人生轨迹大都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士子们若能“学而优则仕”谋得一官半职,则入仕干政,以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实现其“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为天下人谋福祉。一旦仕途失意,或进身无门,则往往到道家那里找安慰,回归自然,即走上所谓的“独善其身”之路。前者典型是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而后者当属“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
  而且,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问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想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格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种,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节选自《读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是(3分)
  A.儒家鼻祖孔子曾向道家祖师老子问礼,都举《易经》为经典,所以两家学说得以互补。
  B.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C.我国古代读书人的人生轨迹多为杜甫般的“独善其身” 和李白类的“兼济天下”两类。
  D.儒道互补是“国学”的根基,儒、道、佛出足鼎立才能使“国学这台戏”站稳立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C.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恢宏独特性。
  D.文章针对儒道学说,先简介其异同,接着论述其互补与兼容性,最后得出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仅遵奉儒家的治国之道,就可能没有汉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道家主阴柔,儒家主阳刚,两者一阴一阳,一柔一刚,看似对立,实则互为补充。
  D.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错刀
  梁重懋
  那块和田玉在懒龙的手上把玩了三年,终于,他选择了一个春雨绵绵的清晨开刀了。一开刀,不得了,小刀剔玉,如玉女临浴,那个揉啊,那个搓啊,那个捻粉,那个挑刺,足足一年,终于把石头雕成了“牧童玉笛”。
  懒龙是同行给的雅号。作为雕玉艺人,他不把还没雕的玉叫玉,而是叫石头。他是最不轻易动刀的,不是没有好石,也不是别人给不起工钱,总之,他接了人家的石头,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三五年,有灵感了才动刀。请懒龙雕玉的人都知道他的性子,要么不请他,请了就由着他。若是不懂得他的脾气,催他或是三番五次跑到他的碧玉山庄里看,他会把石头拿出来退给你,“失敬!失敬!鄙人是一条懒虫,耽误不得贵人的时间!“牧童玉笛”的石头是一个米商拿来的,接石头的时候,懒龙没伸手指也不打凭条,懒龙只笑了笑,米商也只笑笑,拱拱手走了。这米商叫农田,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名字,可不知是因了他名字的相生还是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