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道小题,约12480字。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模块监测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2018.04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中性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区域。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社会给人两个相互矛盾的印象:一方面,它十分注重平等,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另一方面,它又十分注重纲常伦理,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不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它至少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差异两个问题。在西方由正义原则加以处理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同样存在,而且同样也需要某种协调机制。概而言之,中国传统社会,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仁”是对他人之爱,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进一步指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亲亲,仁也。”并且孟子认为,这种爱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同情即同样的感情,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心理事实的体现。因此,“仁”的生发机制,是一个推已及人、由近及远的过程,即把对亲人之爱扩展为对邻人之爱,再扩展到对天下人之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明代的王阳明则把“仁”的原则概括为“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的情怀。由此可见,“仁”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同的或者相通的一面。曾参总结孔子的思想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忠恕之道具有类似于康德的绝对命令在西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与“仁”所体现的“合和”精神不同,“礼”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纵向)、亲疏厚薄(横向)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反映“别”与“分”的一面。“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礼,国之干也”。“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有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儒家强调“礼”治,但目的不是造成一个等级森严、上下隔阂的社会,而是通过“礼”的规范与约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用以平衡“仁”与“礼”的就是“义”的原则。在中国传统文献中,“义”是一个含义比较丰富的概念。很多时候,它指一种最高的伦理原则。但是,“义”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那就是在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即“义者,宜也”。孟子举过一个例子:“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权即是宜,也就是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表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只要是出于某项更高的道德原则的要求,言而无信,行而不果也未必不能接受。显而易见,“义”就是审时度势,对某个具体情境之下的行为原则进行选择和判断。
(摘编自唐士其《儒家思想对“平等”与“差异”的平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等”与“差异”的平衡问题存在于中国与西方社会,都需由正义原则来处理。
B.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孔子遵循的忠恕之道类似于西方思想体系中的康德的绝对命令。
C.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要靠“礼”治,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主要靠“仁”的原则。
D.“义”通常指最高的伦理原则,也指对某具体情境下的行为原则进行选择和判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首段先摆出问题,提出观点,后文再分层进行阐述。
B.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王阳明的名言是为了阐述二人对孔子的儒家学说的发展。
C.文章第三段在对比中阐述“礼”的内涵实质,强调了其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阐释“义”的两方面含义,并对后一个含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中国传统社会才实现了“平等”与“差异”的平衡。
B.有了对亲人之爱这个基础,才能生发出能表现对他人之爱的处于儒家价值体系核心地位的“仁”。
C.只要有了强调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的“礼”提供的一套基本政治架构,中国传统社会就会稳定而有序。
D.孟子认为出于“义”的需要,在不同的乃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经过权量与选择,可以接受言而无信、行而不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目光里的松阳
彭程
在这样的地方,适宜于将眼睛想象成一部摄像机。目光的收放,仿佛镜头的伸缩,将不同距离的目标一一捕捉摄录:杨家堂村,一个阶梯式古村落;酉田村,一个台地式古村落;黄家大院,一个美轮美奂的古典庄园……
令我的目光牢牢羁留的这些场景和画面,属于同一个地方:松阳。
“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吟咏的是松阴溪,松阳的母亲河。虽然历史久远,但在大多数时间内,它鲜为人知,这首先是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及相伴生的贫穷落后等,注定了难以有更多目光投向这里,不过这倒也并非全是坏事,所谓祸福相倚云云。过去漫长的农耕时代,这样的地方容易躲过兵燹战乱。今天,经济建设大潮裹挟一切地域,但偏僻的地方与通衢大邑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因为硬件条件的不足,往往慢上几个节拍,滞后若干年,这种时间差,从好的方面讲,可以借鉴发达地区在发展中的教训,不走或少走弯路,不用交付巨额的“学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