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道小题,约12840字。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
  命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昆舞源于昆曲,是对昆曲表演艺术优质基因的提炼以及传承发展的成果,也是继“戏曲舞蹈”“汉唐舞蹈”和“敦煌舞蹈”之后产生的又一带有流派意识的中国古典舞形式。2003年底,大型舞蹈诗《昆韵》的创意即在舞蹈家马家钦脑海中开始萌生,当时适逢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是该项目很快在苏州被正式立项,由此催生出了建立一套昆舞语言体系的创作需求,昆舞语言体系的创化与建构也自此拉开序幕。之后十余年间,以马家钦为首的昆舞研创团队建构了一套包含昆舞本体、教学训练和理论研究在内的完整体系,又经由实践和教学的双重打磨和检验,并在诸多专家、学者的帮助和学术论证之下不断完善、发展,使其实践与理论体系日臻成熟,成为今人对传统的创新性发展成果。
  昆舞的生发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一方面得益于昆曲艺术母体的孕育,传承和延续着中国艺术的精神气质;另一方面又在创化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审美品格,在继承与创新的结合点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古典舞的流派之一。昆舞创化成功的一个很大优势,就是体现在对于昆曲精髓的直接汲取上。
  昆曲“程式化”的解构与古典舞本体的重构性回归是昆舞创新意义的两个标志。昆舞生发于昆剧,但不等同于昆曲表演艺术,姓“昆”却又超越“昆”,属于地地道道的舞蹈样式而不是“戏曲”,是一种按照舞蹈艺术特性再造、重塑并具传统审美特征的中国古典舞。昆舞在舞蹈的表现语汇上,并没有简单照搬戏曲程式化的动作套路,而是从中挖掘、提炼传统的舞蹈性元素,创化出了诸多的动态“意象”,继承了具有高度写意性与虚拟性的表演特征,扬弃了其固有模式(生、旦、净、末、丑等脚色、行当)表演套路,经过重组与整合,实现了回归舞蹈本体的创化过程。如昆舞的基本手位“背、掌、推、拉”,以及基本手式“五指莲花式”,即是从昆曲的“水袖”和“昆扇”中提炼出来的;“顺”“连”也是从昆曲中继承过来的形态特征,但昆舞中的“顺”“连”是基于舞蹈线性运动表现的需要(线条美),表演幅度相对要大。
  昆舞的艺术表现可以分为前后两个过程:前一过程主要为“内化、体悟”的生发阶段;后一过程为“外化、显象”的体动阶段。一般来讲,内化、体悟的功力越深厚,外化、映射的意境就越高远
  昆舞是从中国传统乐舞文化根基上生发、衍伸出来的一枝新秀。就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了的文化而言,她有望成为一种能为当代人所审美鉴赏的中国古典舞范式之一,同时也为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
  (摘编自谢建平《昆舞:“昆”的活化与舞的的新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昆舞源自昆曲,因此可以说,昆舞既是一种戏曲,也是一种古典舞。
  B.昆舞和昆曲的基本手位、基本手式具有相通性,但又具有自己的特性。
  C.昆舞的艺术表现“内化、体悟”和“外化、显像”构成了正比关系。
  D.昆舞对传承发展文化具有借鉴作用,它已被当代人的审美所广泛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昆舞是如何诞生的,重点讲解了昆舞的实践与理论知识。
  B.文章从审美价值、创新标志、艺术表现等三个方面对昆舞进行了剖析。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昆舞和昆曲的关系,彰显了继承发展和创新。
  D.对于昆舞,文章先交代其如何产生,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总结了它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对昆曲的继承发展,就很难有昆舞的产生。
  B.只有坚持创新,类似昆曲等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具有新的生命力。
  C.如果昆舞比昆曲更受欢迎,那么说明人们更喜欢舞蹈而不是戏曲。
  D.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是一个难题,昆舞的成功只是提供了一个范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唐三彩
  侯 发 山
  那天,康乡长到南湾村调研。村主任老贵忍不住兴奋地告诉他说:“栓保的女儿梅花考上了北京大学。”
  对于栓保,康乡长是不陌生的,去年年关的时候,康乡长给栓保送去了一壶油两袋面三百元钱,可是,栓保死活不要,说他家的日子还能过得去……现在听到这个消息,康乡长自然也很高兴,说:“走,咱去栓保家看看。”
  康乡长和老贵去的时候,梅花正坐在床边,嘤嘤地啜泣;栓保蹲在地上,不住地吧嗒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