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100字。
结构恢宏 气铄千古——谈《三国演义》的崇高美  
作者:邓承奇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祖,它在我国古代长篇历史小说中,成就最为突出,影响最为深远。考究其成功之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精练,等等。但我觉得结构恢宏,气势不凡的崇高风格,是它震撼人心的一大原因。   
  崇高是美的一种形态,中国古典美学中无这个概念,是近代从西方引进的。与崇高类似的我国古代常用的是壮美、雄浑、豪放等,到了清代的姚鼐概括为“阳刚”。他讲所谓阳刚:“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复鲁 非书》)显而易见,在姚鼐看来,“阳刚”的审美特征就是以迅猛、巨响、强光、高大、数多、力大等的形态出现,以显著的气势、气派、气魄震慑人心,给人以震惊、恐惧,也给人以力量与鼓舞。将这些与西方所说的崇高相比较,二者的审美特征基本上是一致的。   
  西方论述崇高的人很多,最早的应首推古罗马的朗吉弩斯。他把“崇高”的来源归纳为五条:第一是庄严伟大的思想;第二是强烈而激动的情感;第三是运用藻饰的技术;第四是高雅的措辞;第五是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参照博克、康德、黑格尔等西方美学史上的大家对崇高的论述,可以看出崇高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是一种壮美:形象博大、雄伟、壮观;具有内在的慑人心魄的感染力量;常常在巨大激烈的冲突(客体本身内部的冲突和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冲突)中得到呈现。艺术在表现崇高时,形式上往往结构庞大、线条粗犷、变化剧烈。崇高的美感心理也是特殊的,如惊奇、狂喜、景仰、尊崇、悲壮、豪迈、胜利感等心理情感反应。崇高与优美(中国古代称为阴柔美)既对立又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还可互相结合,由矛盾恐怖转向统一和谐。   
  《三国演义》在整体风貌上,无疑是属于崇高范畴的。下面我们从它的结构和两大战役的情况分析来看。      一、恢宏的结构   
  《三国演义》的内容,从时间上看,起于东汉末年,止于西晋统一中国,近百年。就空间上说,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几乎遍迹全国。出场人物四百有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矛盾错综复杂,智斗诡计多端,武斗激烈残忍。时而金戈铁马,杀气腾腾;时而盛宴歌舞,美人帐下……)历史跨度如此之大,活动范围如此之广,人物如此众多,内容如此丰富多端,怎样组织、结构成一部完美的艺术整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特大的难题。然而,作者罗贯中却匠心独运,以巨大的魄力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建构了这座艺术大厦,给人以赞叹不已的崇高之感。   
  《三国演义》艺术结构的首要特点是严密恢宏,统一完整。它以时间为序,以蜀汉为中心,以魏、蜀、吴三个集团的矛盾为主线,展开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   
  全书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为描写重点,把纷繁的内容大致划分为四大部分。开头的四回为第一大部分,是长篇故事的序曲,概括、形象、逼真地写出故事情节展开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与历史现场。
     第二大部分(5-36回),写三国鼎立的酝酿。重点写在诸路军阀角逐中,曹操集团的崛起,经过官渡之战统一了北方,成为最强的势力。同时还兼写刘备与孙策,孙策立足江东,刘备虽寄人篱下,但己确认“皇叔"地位,并且刘、关、张已崭露头角。从而展示出曹操、孙权、刘备各占天时、地利、人和的局势。  
  第三大部分(37-104回),写三国鼎立的确立与激烈斗争。这部分是全书的重点,矛盾多元,斗争惊心动魄,精采段落层出不穷,但重点之重是写刘备集目的兴盛与衰落;而重点人物则是刻画诸葛亮。   
  第四大部分(105-120回),写三国衰亡与司马炎建立西晋。   
  上述全书结构中的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写了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刻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有始有结,既可以各自独立,又均是整体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有着千丝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