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系列之三道题】经典专练 (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系列之三道题】经典专练10传记(一)(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系列之三道题】经典专练11传记(二)(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系列之三道题】经典专练12传记(三)(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系列之三道题】经典专练13作文(开头)(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系列之三道题】经典专练14作文(主体)(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系列之三道题】经典专练15作文(结尾)(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系列之三道题】经典专练1小说(一)(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系列之三道题】经典专练2小说(二)(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系列之三道题】经典专练3小说(三)(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系列之三道题】经典专练4散文(一)(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系列之三道题】经典专练5散文(二)(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系列之三道题】经典专练6散文(三)(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系列之三道题】经典专练7新闻报告(一)(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系列之三道题】经典专练8新闻报告(二)(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系列之三道题】经典专练9新闻报告(三)(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do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城市鸟巢
黄学友
在金生居住的这座城市里,不用说找到一个鸟巢,就连一只在天空中飞翔的小鸟都很难看到。可金生却找到了一个鸟巢,还是在自己家的阳台上。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这天是周六,金生一大早起床后,要到阳台上呼吸一些新鲜空气。刚踏上阳台,一只鸟就从某个角落“扑棱”一声飞向天空,在天空划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后消失了。金生就在阳台上找那只鸟留下的蛛丝马迹。最后,他在阳台一角的一个瓷罐里找到了一个鸟巢。他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兴奋。
他已经忘记了那个瓷罐是什么时候放到阳台角落里的。那是他的母亲来城里看他时,从乡下带来的,说是让他放在厨房里当盐缸用。可他觉得这个瓷罐太古老,又粗糙,与现时流行的用具格格不入,就随手把它放在了阳台的角落里,想不到它竟成了鸟儿的栖身之地。
金生再仔细去看瓷罐里的鸟巢,那巢穴编制的很牢也很密。它的外一层是用一些干枯的枝棒织成,里面铺满了松软的杂草。他抬起头望一眼这高楼林立的城市,心里想:“那只鸟是从什么地方衔来的这么多枯枝棒和杂草呢?”
金生还在鸟巢里发现了三颗鸟蛋,鸟蛋的壳上布满了美丽的花纹。他刚要用手去拿,却又马上停了下来。因为小时候他听人说过,遇见鸟窝如果动里面的鸟蛋,那鸟就永远不再回来了。他没有去动那些好看的鸟蛋,他希望那飞走了的鸟儿再回来,仍然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尽快让那三颗鸟蛋孵出美丽的小鸟。
阳台上的鸟巢成了他的牵挂。他除了百般呵护外,还每天在阳台上撒一把小米,喂鸟儿。鸟儿不仅回到了鸟穴,住在了阳台上,还渐渐地与金生产生了感情,见到金生不再害怕,不再飞走。金生不断地走近鸟巢,仔细观察那三颗美丽的鸟蛋,盼他早一天孵化。终于有一天,那三颗鸟蛋变成了三只黄嘴鸟丫。小鸟刚刚睁开两只圆圆的小眼时,在巢穴里躁动不安地“喳喳”叫,像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新奇。金生是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自然想到了把这一景色摄入镜头,于是就跑回房间取来了照相机,把镜头对准了瓷罐。可他马上感觉到角度不对。因为鸟巢在瓷罐里,要想镜头对准鸟巢,还需走近瓷罐。角度选好了,这时大鸟嘴里也衔着一只小虫飞了回来,站在了瓷罐沿上,三只小鸟抬着头“喳喳”叫着抢要虫食。金生快速按下了快门,把这一精彩的时刻留在了相机里。
没多长时间,金生拍的照片获得了野生动物保护一等奖。
金生的照片获奖后,有不少人慕名来他家观看阳台上的鸟巢。这天来了一名参观者,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戴一副深度眼镜,脸上布满了沧桑。金生把他领到阳台上的鸟巢前时,他似乎对里面的小鸟并不感兴趣,而是用两只深邃的眼睛好奇地紧紧盯着瓷罐。他问:“这个瓷罐是从什么地方弄来的?”金生回答:“是我娘从乡下带来的。”那人刚要用手动那瓷罐,被金生阻拦了。于是那人就俯下身去仔细观看,甚至还边观看边环绕鸟巢转了几圈,然后站直了身说:“好东西,好东西啊!”金生不知他说的“好东西”是指小鸟?鸟巢?还是瓷罐?只是一脸茫然地站在那里。那人思忖片刻说:“你的这个瓷罐我买了。”金生先是一怔,然后摇了摇头。那人就打着手码说:“我出八万元。”金生又摇了摇头。那人咬咬牙说:“十万元怎么样,你该同意了吧?”金生还是摇了摇头,那人很惋惜地叹了一口气走了。那人走后,金生才知道那人是个古董商。他已看准装着鸟巢的瓷罐是一件稀有的古董。
后来又有人出高价来买金生阳台上那个瓷罐,依然都被金生拒绝了。金生不是嫌买家出的价格低,是为了那个鸟巢。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这句话后四段属于补充的内容,交代了金生发现鸟巢的时间、地点和过程,也表现鸟巢出现的突然和不可思议。
B. 从发现鸟巢到拒绝出售瓷罐,金生心理经历了变化过程:发现时的“兴奋”、细看时的“疑虑”、呵护时的“牵挂”、拒绝出售时的“珍惜”。
C. 作者善于刻画人物特点,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角度描绘了金生在发现鸟巢到守护鸟巢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人物形象渐趋饱满。
D. 金生对古董商说的“好东西”感到茫然,是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同:古董商重视的是瓷罐的经济价值,金生关注的是鸟巢的生态价值。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项,“金生关注的是鸟巢的生态价值”分析错误,由上文“他抬起头望一眼这高楼林立的城市,心里想:‘那只鸟是从什么地方衔来的这么多枯枝棒和杂草呢?’ ” “他希望那飞走了的鸟儿再回来,仍然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尽快让那三颗鸟蛋孵出美丽的小鸟”“阳台上的鸟巢成了他的牵挂”“鸟儿不仅回到了鸟穴,住在了阳台上,还渐渐地与金生产生了感情,见到金生不再害怕,不再飞走”可以知道,与价值都无关,完全是出于对生命的赞美和爱。
2. 作者不避其繁地描绘古董商试图购买瓷罐、与金生商讨的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参考答案】①使故事生出波澜,推动情节发展;②让金生在守护鸟巢与获取利益的冲突中坚定选择,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③使不同人物的价值观对比鲜明,进一步彰显主题。
【解析】题干“作者不避其繁地描绘古董商试图购买瓷罐、与金生商讨的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题关键词“好处”,这是对小说情节作用的考查,答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同时结合小说人物、情节、主旨分析。情节方面:使故事生出波澜,推动情节发展;人物方面:让金生在守护鸟巢与获取利益的冲突中坚定选择,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主旨方面:使不同人物的价值观对比鲜明,进一步彰显主题。小说作用题,要建立人物、情节、主旨、环境四级循环的答题意识。
3. “瓷罐”这个物象的选择体现作者的匠心,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内涵丰富。母亲从乡下带来的瓷罐,既是鸟儿安巢之处,也是人与鸟、人与人情感沟通的寄托物。②瓷罐与鸟巢共生,构成作品的线索,使情节更集中、紧凑。③围绕瓷罐的命运,不同的价值观发生碰撞,突出保护鸟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解析】题干“‘瓷罐’这个物象的选择体现作者的匠心,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答题关键词“‘瓷罐’这个物象”“匠心”。换一种简单的说法,题干就是问文章中“瓷罐”这个物象的作用和含义,答题从这两个角度入手。含义从浅层到深层理解。“‘瓷罐’这个物象”最初是母亲从乡下带来的瓷罐,后来成了鸟儿的巢,由原文中“他希望那飞走了的鸟儿再回来,仍然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尽快让那三颗鸟蛋孵出美丽的小鸟”“阳台上的鸟巢成了他的牵挂”“鸟儿不仅回到了鸟穴,住在了阳台上,还渐渐地与金生产生了感情,见到金生不再害怕,不再飞走”等细节,可以推测深层含义是人与动物情感的桥梁。“作用”角度还是从小说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分析。情节角度:瓷罐与鸟巢共生,构成作品的线索,使情节更集中、紧凑;主旨角度:围绕瓷罐的命运,不同的价值观发生碰撞,突出保护鸟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驮水的日子
温亚军
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8公里,全连每天吃用的水都要由驴去河边驮。新买回来的驴和原来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在挨了无数鞭子后才勉强驮回两半桶水。连长决定让上等兵去接驮水工作。
第一天早上,上等兵把驴牵出圈,往驴背上搁装水的挑子。驴极不情愿,一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诱 狼
张爱国
大雪整整下了一个月,一停下,猎人就迫不及待地来到树林里,等待那只母狼。
太阳就要落山了,母狼还没有来。莫非它不会来了?就在猎人的耐心将尽的时候,树林里伸出一个灰褐色的头颅,猎人一眼就认出是那只母狼。它四下一番张望,大概是认为没有了危险才慢慢走出来。血腥的记忆让它不得不这么做,这个冬天,它家族的七只成年狼,除了它,都成了猎人的盘中餐和袋中钞票。
看着母狼明显消瘦的身子,猎人的心很疼,既为那白白流失的肉,更为那宝贵的皮——瘦狼的皮易脱毛、没看相,卖不上好价钱。
母狼已到了射程之内,但猎人不能开枪,因为一枪下去,至少要在它的身上留下一个窟窿,那样的皮更卖不上好价钱。
母狼突然停下脚步,昂头,嗅鼻。它似乎嗅到了猎物的味道,一只被猎人折断了腿的兔子。母狼一看,冲过去,两只前爪摁住兔子,张开了嘴……
猎人激动极了,只要它咬一口兔子,他就成功了——兔子身上被抹了毒药。可是,就在母狼大张的嘴即将挨上兔子的一刹那,它却突然丢下兔子跑进树林。
可恶的畜生,竟然识破了计谋。猎人很懊恼,一定是一个月前死于同样计谋的公狼的遭遇唤起了它痛苦的记忆。
猎人必须筹划新的计谋,他不相信凭他作为一个人的智慧就战胜不了一个畜生。
三天后,当那只母狼又出现时,猎人的心一阵剧痛——它更加消瘦了。它虽然还是很警惕,但踉跄的步伐里明显多出了急躁。猎人知道,为了幼狼,它今天必须找到食物,它体下被幼狼抓咬得血肉模糊的乳头就是明证。
这次,猎人为母狼准备的是它的“公狼”——猎人将那只公狼的皮囊塞满了海绵,固定在一个做了伪饰的陷阱上。
发现“公狼”时,母狼稍一吃惊就跑了上去。为了避免它发现破绽,猎人摁一下手里的遥控器,“公狼”发出一声狼叫声。猎人本以为它听到叫声后会更加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没想到它却停下脚步,仔细看了看“公狼”,突然蹿进树林里。
猎人狠狠地给自己几个嘴巴,骂自己自作聪明,多此一举,十足的猪脑子:凭狼的听觉,能分辨不出它的公狼的叫声?
猎人决定采用对他来说是最辛苦的一招。
猎人踩着没膝的雪,在树林里攀爬了三天才找到那只母狼的巢穴。母狼不在,两只幼狼中的一只已经死去,另一只骨瘦如柴,浑身颤抖,伏在地上,不时地伸舌舔舐一截干枯的兽骨。见了猎人,幼狼竟然晃悠悠地站起来,飘忽忽地走向猎人,它大概是误以为猎人是给它送食的吧。
猎人抓出幼狼,为了不让它立即死去,给它喂了点牛奶,然后固定到陷阱上那只“公狼”的身边。
母狼很快就找来了。它完全没有了前两次的小心和警惕,惨叫着跑向幼狼,干瘦的身子直被风吹得打趔趄。就在猎人认为母狼这次一定会掉进陷阱的时候,母狼却在陷阱的边沿站住了,直盯着幼狼,凄惨地叫着。约莫半分钟,母狼开始绕着陷阱走。三四圈后,母狼跨上那根架在陷阱上用于伪装的树枝,颤巍巍地走向幼狼——它要救走幼狼。
猎人赶紧大叫,想让母狼受惊吓而跌进陷阱,可它仿佛听不见。猎人又向母狼身旁放了一枪,可它还是毫无顾忌,只专注地走向幼狼。
眼看母狼就要挨上幼狼了,猎人慌了,对着幼狼“砰”的一枪。幼狼中枪,掉落陷阱。母狼没有叫,也没有跑,扭头看看树上的猎人,看看陷阱里的幼狼,又看看“公狼”,突然一声惨叫,扑向“公狼”,抱着它一起滚进陷阱。
猎人得意地从树上跳下,活动活动冻僵的手脚,走过去,掀开陷阱上的伪饰物,不由得大惊:母狼已将公狼的皮囊撕成碎片,正在拼命地撕咬、抓扯着自己的皮毛。
陷阱里,一片血腥!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大雪整整下了一个月”这一环境描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为下文诱狼作铺垫。
B. 小说多次刻画了母狼“瘦”的外形特点,既写出了母狼的生存环境的恶劣,又突出了母狼生命力顽强的形象。
C. 母狼在识破了狼人的阴谋的情况下还是毫无顾忌,只专注地走向幼狼,这一奋不顾身的行为是爱子心切的本性使然。
D. “母狼已将公狼的皮撕成碎片,正在拼命地撕咬、抓扯着自己的皮毛”这一动作描写刻画出母狼残忍的本性。
【答案】D
【解析】D项“刻画出母狼残忍的本性”理解错误。母狼做出这一举动是对猎人阴谋的反抗。
2. 小说中猎人给人印象深刻,请你对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①猎人是个手段高明、聪明狡诈、贪婪狠毒的人。②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母狼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陷阱;他甚至利用“爱子”这一所有物种的天性,最终将母狼诱杀。
3. 小说以“陷阱里,一片血腥!”结尾收到了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小说采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的方式结尾,其作用是“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①从情感表达上看,强烈地撞击了读者的心灵,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②从故事情节来看,增强了对猎人阴谋的讽刺效果,猎人最终一无所获。③从主题内涵来看,这样的结尾突出了对人类恶毒贪婪的一面的无情鞭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楼道里的关门声
杨乃云
七层的楼房,我住四楼。
刚住进来的一段日子里,每天都被“咣”地一下关门声震醒,并且是在刚刚入睡的夜半时分,接着又是一阵噔、噔、噔的脚步声。
开始几天尚能忍受,以为可能是一种暂时现象。日子久了,再有涵养的人,情绪也会失去平衡。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忍耐不下去了。门响过后,我爬起来刚要下床,被
……
【结尾技巧】
古人在谈到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结、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技巧1: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示例1:(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技巧点拨: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考生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在上例中,考生运用首尾呼应的方式,以优美的诗一般的语言凸显了文章的主旨——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示例2:(首)有一种光华,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一种火苗,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奥林匹克山上;有一种烈焰,温暖了绵远的文明情思,那就是友善!
(尾)我们不能因为屡受伤害就失去与丑恶斗争的信心,因为我们需要守卫我们的精神火种——友善!
技巧点拨:这是一篇考场议论文的开头与结尾,与上例相比,此例为简洁明快,开头提出论点,迅速入题,结尾再次反复,呼应开头,加强了论证的力度。
技巧2:言为心声,呼唤号召
示例1: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你把爱心献给他人时,你也获得了莫大的幸福。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示例2:二十一世纪,我们是祖国的春天,热情奔放是我们的性格,我们不需要守那些规矩,打破陈规,让我们脑中的那团热情火燃烧得更猛烈,把我们的笑声、爱心串在一起,让全世界笼罩在爱之中。要笑就笑个痛痛快快,要哭就哭个歇斯底里,不要压抑自己,不要让那陈旧的观念束缚着,不要随便改变自己,请记住我的名言。
技巧点拨:考场作文讲究情感真挚,要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在文章结尾发出真挚的呼唤,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真善美,一起去鞭挞假丑恶。示例1中考生真情呼唤,言为心声,表现了自己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示例2中考生言词急切,个性十足,表情达意毫无遮掩,向所有的同龄人发出了真情的呼唤,有力的突出了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憾。
技巧3:巧妙发问,引人深思
示例1:自然的色、自然的香、自然的味、自然的美,这一切都源于自然。自然是伟大的,是神奇的。它与生活是那么的近,那么的紧。品味自然,不就等同于品味生活了吗?
技巧点拨:一篇好的文章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要具有哲理启发性。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昧。在上面一段文字中,考生在结尾巧妙发问,引发读者思考,将文章的意蕴加以深化,体现出考生思考的深刻性与独特性。
示例2:不同的话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哈哈镜有不同的成像,不同的心情会有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香和样子,不同的评价造就孩子不同的命运。何必要让自己狭小的视角不公地评价一个人、伤害一个人,何必要熄灭风中的烛光,何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模型?
技巧点拨:这段结尾针对老师的评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先用排比句的形式说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老师不必磨灭学生个性,最后再以问句结束,启示人们进行思考,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技巧4: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示例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5年来,生活让我懂得了放弃!为了我的理想,为了更多的人可以读书,我必须放弃!
示例2:想到这里,我又记起了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身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