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1510字。
语文试题注意事项:
1. 本试卷所有题均为必答题。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
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
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
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
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 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
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之中难免会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协调得好,大家都心
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
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
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
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
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像宗教那样通过教堂而主要
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
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
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
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待另
一方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历史上,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
并不明显,宋朝以后比较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忠于爱情、
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东汉时期的宋弘,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难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
故成为千古佳话。汉代隐士梁鸿与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这些事
例对今天的中国人仍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和谐的夫妇关系,
就不可能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
意义。
D. 传统的孝道强调从孝顺父母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最终达到报效祖国的高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强调了“父慈子孝”是孝道的内容,论证了“孝道”对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B. 文章论证传统夫妇之道时注重辩证论证,提出对其合理扬弃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C. 文章先总论家庭和睦的重要性,然后列举家庭和睦的表现,从而论证家和万事兴。
D. 文章用引用和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华文化是通过家庭来培育“懂得报恩”的品质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矛盾,一家人不能同心协力发家致富,家庭就不会幸福。
B. 西方通过宗教、中国通过家庭培育熏陶,报恩思想在中西方的获得途径及内涵截然不同。
C. 一代代继承祖辈志向、理想、事业、精神和意志是家族、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D. 一个家庭只有每个成员间的关系和谐,才能保证家庭关系、家庭模式的稳定,从而促进社会的
稳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唐朝的韭菜
李汉荣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这很可能
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