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7730字。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一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它是艺术中的一种根本性趣味,在中国不懂得“拙”,就不知道怎么做建筑、造园林、刻印章、写书法、画图画、品戏曲。拙跟巧是相对的,老子讲“大巧若拙”,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最高的巧是不巧,他的意思并不是要追求不巧。一般来说,人总是喜欢追求巧,而不喜欢不巧的东西。如工艺,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古代有一句话叫“大匠不斫”,是说最有本事的工匠人,没有雕琢的痕迹。
  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是清代康熙到乾隆时期一个著名书画家,他把中国古拙传统推到极高地步。他曾在一幅梅花图上用他特有的古隶题有七个大字:“损之又损玉精神”,“玉”是梅花,“损之又损”来自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的道是“损”道。“为道日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定律,是要从表象世界走向真实世界,追求内在的东西,“损”道不是做减法,“损”道就是拙道。
  中国人特别喜欢石头,“石头”也呈现了一种拙趣。老子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老子不愿做一块琭琭的美玉,虽有令名,但经过刮垢磨光的无数次打磨,成了被塑造的对象,这样就是有为,背离自然之旨。他宁愿“珞珞如石”——做一块坚硬的未雕的石头。
  儒家好玉,道禅好石,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对秩序的不同看法,也体现出不同的人格指向。没有理性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缺乏礼仪的人生是粗鄙的人生。但当知识、理性、礼仪发展到与人的真实生命追求相反的程度时,就成了人的生命的负面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思想都有价值,相互补充,以成传统中国思想之大观。
  文人艺术对假山有一种偏爱,它有特别的美感。假山是人们运用石料“叠”的、“掇”的,做出一片风景,也演绎着创造者的一片灵心。真正的叠石者,不是简单的“石工”,而是独抒性灵的艺术家,杂乱之石,叠起胜景,配之以明花疏树,延之以陂陀平冈,引之以涧瀑清泉,幕之以藤情蕉影,再辅之以蓝天白云、月上柳梢。
  假山的美就是“拙”。拙”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巧夺天工。明代计成强调:一切艺术都是人作的;作得就像没有作过一样;作得就像天工开物。他突出中国艺术的一个基本思想,一切艺术都要在遵循自然的原则下规避人工秩序。这里面正体现出一种追求“拙”——天趣的精神。
  所以,大巧若拙不是愚蠢哲学,而是让你放弃外在目的性的攫取,追求内在真实的体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拙和巧是相对的,拙其实就是巧,大巧若拙就说明了这点。
  B.“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与艺术上的拙道有相通之处。
  C.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玉要求以礼琢磨,石要求复礼后归于无为。
  D.假山的美是创造者凭着他的灵心演绎出来的,巧夺天工就是要摒弃自然造化的痕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巧与拙的相对性入手,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大巧与不巧(也就是“拙”的关系)。
  B.文章通过儒道两家的不同思想指向、人格指向的对比,阐明在艺术上应弃儒就道。
  C.文章花大量篇幅论述假山之美,意在强调中国艺术十分注重追求艺术的大巧——拙趣。
  D.文章提出论点后,分别从思想理论和艺术实践角度加以分析,最后指出追求大巧若拙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你如果不懂拙趣,我们就难以与你谈及关于中国的艺术趣味的问题。
  B.金农的“损之又损玉精神”表明中国艺术要追求内在的东西,追求拙道。
  C.老子强调既要“损之又损”又要“珞珞如石”,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后矛盾。
  D.中国艺术强调要遵循自然的原则,规避人工秩序,但并不排斥人为因素干预。
  【答案】1.B2.B3.C
  【解析】
  1.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拙其实就是巧”错。许多天然的“拙”不能算“巧”,扩大范围。C项,“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错,原文只说是“儒家好玉,道禅好石”,无中生有。D项,“巧夺天工”就是要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弃儒就道”错,由作者对金农“损之又损玉精神”的推崇可知在艺术上并不存在“弃”谁的问题。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C项,“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后矛盾”错。“损之又损”与“珞珞如石”都体现了“拙道”,并不矛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野外剃头
  丰子恺
  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杂货店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副剃头担。
  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恰好从船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起初剃头司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