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760字。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1 故 乡
【教学构想】
《故乡》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作品中的名篇,可圈可点可评之处实在太多,如果面面俱到,势必抓不住重点,突破不了难点,有鉴于此,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去解读文本,紧扣精神家园和情感主线去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结合本文内容实际,我想在教学时关键是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本文的探究重点应该是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以及小说所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而要探究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变”字来阅读小说,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等的分析去探究人物的变化,进而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从而明确主题。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运用对比刻画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4.学习鲁迅先生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忧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所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
难点:对小说中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教学安排] 两课时
课前预习:本文较长,需要学生充分预习,在教学之前应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再通过反复朗读加以体会,这是解读本文的重要一环。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导语。
俗话说“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确,“故乡”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词语,自古以来她让多少游子魂牵梦绕,她又让多少墨客骚人深唱低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看看“我”回故乡有哪些感受和思考。
2.请学生交流各自熟悉的反映思乡之情的诗词歌赋,由此导人课文。
(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课文,在感情上缩短与小说内容的年代距离,然后逐渐深入,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地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内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检查预习
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解决生字难词,进一步落实学生对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的全面了解。
(这一环节主要是落实学生提前“预热”课文的情况,由于本文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易感受,因此,这一环节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略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2济南的冬天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语言清新朴实,既是一篇适合于训练朗读的好文章,又是一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的好作品。而学生常常不愿意多读文章,更没有深人品味课文语言的良好习惯。有鉴于此,我想本课的教学宜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语言,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来品味语言,从而体会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征,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家园的感情。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征,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家园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学习形象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欣赏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征,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家园的感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征,从而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家园的感情。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雪景。总之,冬天给我们的感受就是“寒冷”,就是“纯白”,然而,
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倒使人觉得它“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冬天的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