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020个字。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目的
  1.积累语言,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设想
  1.从指导学生拟阅读提纲入手,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通过举大量科学家的事例和通过讨论,弄清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的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体现着“格物致知”的精神。但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他在美国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向另一个地方,根本得不到任何正规教育。直到12岁,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中学读书。他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刻苦钻研,成绩很好。中学毕业后,他只身赴美读大学,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丁肇中选定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1972年他主持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这样比喻:“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粒雨滴,如果其中有一滴有着不同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经过艰苦的努力,1974年11月12日,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的新的基本粒子丁粒子,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