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9100字。
2007级第四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三台中学 蒋万兴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组成,共8页;答题卷共4页。答题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踟蹰/踯躅 守拙/擢素手 盛以锦囊/盛衰之理
B.看守/看护 坐禅/褒禅山 有碑仆道/前仆后继
C.上溯/朔风 伯仲/柏森森 果实累累/罪行累累
D.关卡/卡片 爆发/暴霜露 混水摸鱼/混混沌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报复/抱负 事故/饱经事故 振振有词/震惊中外
B.因缘/姻缘 钟罄/罄竹难书 竖一木桩/树一面旗
C.转徙/徒手 陨落/殒身不恤 三顾茅庐/名列前茅
D.机抒/抒情 传诵/诵读诗书 屠戮妇婴/戳穿阴谋
3.下面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B.这件礼服是舍妹特意让我带给令媛的。
C.幸亏有你的鼎力帮助,我才能彻底攻克难关。
D.区教委有关领导认真答复了家长们对学生体育会考成绩是否影响高考录取这一问题的垂询。
4.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董事长,对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些具体的工作尚可,经理一职实难胜任。
B.新年第一周股市势如破竹地下跌,使得不少股民对“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有了新的认识。
C.两次攀登世界最高峰的失败没有使他灰心,经过三年的精心准备,他终于功败垂成,于今年夏天攀登成功。
D.本·拉登传出风声说要行刺美国总统布什,美国又几乎没有获得有关本·拉登下落的任何有价值的情报,因此美国人陷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恐怖之中。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国约近百分之六十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可信”、“助人为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绳。
B.对于选文科还是选理科这个问题上,我曾一度徘徊了很久,最终还是选择了理科,因为听说学理科大学毕业后更有机会到国外去发展。
C.一些地方产生“电荒”是有原因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除了冬季取暖用电量上升、江河缺水等原因之外,更与地方煤炭、电力行业长期存在的体制弊端有直接关系。
D.新疆和平解放后,“东突”势力不甘心失败,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下,伺机分裂破坏活动。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米芾所写的各体书,以行书成就最高,突出的特点是“沉着痛快”。他写行书的速度非常快捷,即使是在绵帛上书写的《蜀素贴》,也是快笔如故;所以朱熹形容他的运笔“如天马脱衔,追风逐电”,宋高宗称之为“如乘骏马”。米芾写行书不仅速度快,而且果决有力,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笔势,用黄庭坚的话说,米芾的笔势“如快剑斫阵,强弩千里,所当穿彻”。我们看到,不管是小字行书如《苕溪诗》,还是大字行书如《虹县诗》他都能刷掠奋迅,墨浓笔肥不伤笔势,墨燥笔瘦犹能奔逸,这就是米字生动夺人的妙处。米字的神采,大多是从他那“风樯阵马”般的笔势里焕发出来的。学米字的书家如米有仁、吴琚,之所以形似米字而神采难现,就因为他们不曾学到米芾的笔势。
米芾写行书,还集纳了晋唐诸家笔法字法的长处。他30岁题写在阎立本《步辇图》上的两行观跋,是他最早的行书书迹,起笔收笔用力顿按,结字紧结,字形耸峙,后来写的《三吴帖》《乱道帖》《破步诗》《苕溪诗》仍然保留着欹侧耸峙的体态,似乎受到欧阳询行书的影响。他的行书还汲取了颜体的宽博和褚字的骨力,又“去颜肉,增褚骨”,风格有一小变,米字的蟹爪钩,是人们熟悉的笔姿,是从褚字中变化出来的。自米芾师法王献之后,笔画又多取圆势,辅之以从晚唐书家段季展那里学来的“八面皆全”的“刷”笔之法,又增加了转折遒美的韵致,终于形成了“骨筋、皮肉、风神皆全”的米字。米芾曾经不无得意地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这好像是自夸,却是大实话。他50岁以后的行书,无论简札、跋语、歌诗,不仅形貌与古人若即若离,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且笔法活泼圆通,字态能侧能正,笔画多姿多态,笔势的奔逸更是摄人心魄。比之于黄庭坚的行书,米芾的笔姿变化多,振迅生动。与苏轼相比,论书法本领和技巧水平的全能,要在坡翁之上。苏轼也承认这一点,他说:“海岳(米芾号海岳外史)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乾隆皇帝视为“三希”之宝的王献之《中秋帖》,就是米芾的节临本;传世的王羲之《大道帖》及小王的《鹅群帖》《东山帖》墨本,也是米芾的手笔。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米芾的《苕溪诗》具有墨浓笔肥的特点,《虹县诗》具有墨燥笔瘦的特点。
B.米芾的《苕溪诗》和《虹县诗》都有“风樯阵马”般的笔势。
C.米有仁和吴琚的字,都表现不出用笔刷掠奋迅的特点。
D.米有仁和吴琚的字用墨有浓有燥,笔画有肥有瘦,和米芾的字有形似之处。
7.以下叙述不属于米芾成熟期行书特点的一项是
A.形貌与古人若即若离,集前代诸家笔法、字法的长处而自成一家。
B.笔画多取圆势,运笔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