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00字。
一、问题的提出
高考话题作文诞生至今,已经七个春秋了。学生练习自己擅长的结构模式,打造作文的亮点,成为备考的重中之重。然而这样的备考,导致考场作文出现这样的一种倾向:无论使什么作文,考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古人材料,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杨贵妃等,都硬套进去,结果写不出真切感受,也不能把材料组织得紧扣主题。这显然忽略了对所掌握材料的加工。因此学会贮存熟悉的材料,并有效地提取出来用于写作,应该是话题作文备考的要务。
笔者在指导学生高考备考中,发现这样的一组矛盾:一方面,教材里、生活中大量有意义的材料,而另一方面,学生又嚷嚷着写作时没有材料。能否解决这个矛盾,又如何解决,才能使学生从课内课外获取的丰富信息转化为长久的可用于写作的材料呢?
从《精讲满分作文个性样式》中,笔者找到了解决矛盾的信心。这是2004年各地高考满分作文集,共一百篇。笔者从文章选材的角度,对该书作了一个统计。具体情况如下:
素 材 出 处篇数
1.熟悉的课本内容(直接引用课文文本,在文本基础上改编故事,选取课本里介绍的名著、古今中外名人轶事,课本里的人物形象或文学形象,成语故事等)57
2.熟悉的生活(自己或他人的生活)19
3.社会热点话题或热点人物15
4.青年思绪(遐想式、内心独白式文章)7
5.实用文书(产品使用说明等)2
由上述统计可知,考生从熟悉的课文与生活中选取素材进行写作的,占了百篇满分作文中的76℅。这说明,充分利用熟悉的材料,能减轻材料积累的负担。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掌握贮存与提取材料的方法。
二、利用信息加工理论有效地贮存与提取写作材料
写作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指的是人注意、选择和内化信息,以及随后利用信息进行思维、决策和指导自己的行为的过程。那么,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学生关注熟悉的生活、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并对之进行整合,然后根据作文要求,准确地从记忆贮存库中提取相关材料进行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只是记忆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分。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一旦超过这个容量,新贮存的项目就会把旧项目“挤压出去”。这正是学生容易遗忘已获取的材料的原因。而长时记忆中的贮存是永久性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对输入的信息按其特征进行编码,是有效地记忆各种材料的必要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对获取的写作材料进行整合处理,才可能记得牢,才是有效地积累材料。因此,首先得帮助学生将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使他们从教材或生活中获取的材料有效地被贮存。
1.学会命题编码,有效贮存写作材料
命题编码说,也称作命题表征说,是认知心理学关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贮存方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信息是以抽象命题形式贮存于长时记忆中的,比如人对语言材料的记忆是保留材料的中心意思而非精确的措辞。如果学生获取新的材料的短时记忆后,利用材料的特征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与长时记忆贮存库中原有材料有关联的命题,这样材料便不容易丢失,而当他们准备写作时,便可以直接从贮存库中提取出来。
下图体现了对李密《陈情表》这一信息的编码过程。
其中图一对“李密陈孝情”的编码过程,由具体事件逐层抽象到观点态度、人生观、人文素养等,符合了写作中由材料提炼出中心的思维活动,体现出知识的层次性。同时,利用对比联想和相关联想,丰富了命题的表征。如此一来,学生对《陈情表》这一课文的记忆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