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道小题,约11690字。

  2018年春期四川省宜宾一中高一年级期末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总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
  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由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胡适《谈新诗》)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愈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愈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新诗只有志存高远,发扬其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       (选自《长空诗话》,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
  A.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
  B.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
  C.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
  D.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变化的一项是(   3分    )
  A.中国新诗越来越狭隘,不能反映社会的主流。
  B.中国新诗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
  C.近年来出现了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
  D.质量上乘的诗歌越来越少,多数诗歌内容平庸。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华古典诗词曲赋曾经有过许多令人骄傲的绚烂与辉煌。
  B.白话新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作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C.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能忠实地坚守诗歌阵地的人越来越少,诗歌的发展江河日下。
  D.中国新诗只要注重与时代结合,并继承发扬传统诗词曲赋的艺术,就一定能够改变其“尴尬”处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白鹿原上寻找陈忠实
  王晶晶
  1992年,《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逝世。追悼会上,时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的著名作家陈忠实致悼词:“一颗璀璨的星从中国文学的天宇陨落了!” 二十四年后,陈忠实也告别了人世。
  “世间已无陈忠实,天地白鹿魂永存。”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代表作《白鹿原》的名字,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1942年,陈忠实就出生在这里。在陈忠实去世后的一周,《环球人物》记者辗转于陕西各个追悼陈忠实的地点,最终来到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上,听白鹿书院副院长邢小利追忆这位文坛之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