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小题,约12330字。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试室号、座位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十六世纪以后,华侨出国经商谋生逐渐增多,他们通过自身的迁移与侨居,将中华文化移植异域,形成华侨文化。
同一时期,西方殖民者开始在东南亚建立其殖民经济体系,华商的中介、华工的拓荒在其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形成华侨出国的外部拉力。福建、广东沿海,海外贸易素有传统,不少人出国经商。同时,人口压力日渐增强,也驱动农民出海谋生;而朝代鼎革、政治动荡,也驱使一些军民出洋避难。
华侨社会与当地主流社会隔离的相对独立性,使移植异域的中华文化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辛亥革命前,男子留辫,女子缠足,身着“唐装”,与土著的差异一目了然。关帝、天后、观音、城隍等神庙和各族姓的宗祠,都随着华侨的宗教信仰而“落户”海外;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与庆祝活动也在海外展开。在华侨的价值观念上,最突出的就是血脉代续、香火延绵。
二十世纪5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南亚殖民体系崩溃,独立的民族国家相继崛起,对华侨纷纷采取同化与融合政策。同时,中国国内实行土地改革,政府不承认双重国籍,并鼓励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华侨逐渐转变为华人,中华文化在海外发生变异,由华侨文化转变为华人文化。
这种转变其实也是华侨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9世纪的华侨社会基本上属于单身社会,移民绝少女性,侨居心态浓厚。仅有部分华侨与土著结婚混居,衍生为杂交后裔,乃至被完全同化。20世纪初,女性移民逐渐增加,华侨社会渐趋稳定,更重要的是形成纯华人血统后代,即“侨生”,他们的价值观念、经济利益与新客华侨有所不同,与所在国的关系更趋密切。土生华人,无论是侨生还是混血,侨居心态大大减弱,由落叶归根转变为落地生根。作为当地一个族群成为华人自觉意识,华人积极争取公正平等的地位待遇,反对种族歧视。他们主动融入主流社会,加强与友族的交流,自觉参政议政。
这种转变推动华人自觉探研自身的发展演进史,加强对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的研究。1963年旧金山成立了“华人侨美历史学会”,八九十年代此类学会在世界各地大量涌现。1980年以后,随着华语地区经济的腾飞及华商经济的发展,华文教育在东南亚各国普遍复兴。中国新文化在海外分支的华侨文学,反映了华侨在异国的失落心态,寄托着游子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眷念;而华人文学,则仅含有对血统的认同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好奇和想象。
应该指出的是,世界各地的华人文化,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融汇其他各种类型的文化,尤其是所在国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不同的自然的、人文的环境下生成和发展,因而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摘编龙登高《传承与分异:中华传统文化海外播迁散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受到殖民经济体系和华商中介的影响,再加上国内时局动荡、人口剧增等原因,华侨被迫出国谋生。
B.移植异域的中华文化得以完整保存是因为华人相对独立,并将宗教信仰、传统观念、节庆习俗也带到了海外。
C.国际国内形势在二十世纪50年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华侨社会的历史发展致使华侨文化转变为华人文化。
D.出于对中华血统的认同,在海外的华人特别重视对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的研究,并且在各地成立了相关组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逐层推进,阐述了中华文化被移植海外之后由华侨文化演变成华人文化的历程。
B.文章条理清晰,客观地从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政策变革两个角度阐释了海外华侨逐渐转变为华人的原因。
C.文章在论述中使用了大量的论据,从出国成因、生活习俗、族群演变等方面展示了华人的发展演进历史。
D.文章通过因果、对比等论述范式,梳理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从分异、保存传承到吸收融汇的发展脉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辛亥革命前,海外华侨的服饰打扮依然与国内保持一致,证明他们深深眷恋中华文化而未融入主流社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山林里的陷阱
高玉芳
四十年前,爸爸和爷爷采药误打误撞闯进小兴安岭深处神秘的峡谷。这里药材遍地,獐狍野鹿成群,爷爷就给它起名:狍子沟。爷俩在沟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