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道小题,约14580字。

  成都七中2017—2018 学年度上学期半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题。
  自上世纪60 年代起,随着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引起了国际人士的关注。人们一般认为这些国家(地区)经济奇迹的创造,跟他们信奉或推行儒家文化有关。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儒家为核心的国学再次进入国人视野并受到热捧,儒家思想在当前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首先,儒家思想有利于精神充盈。与人要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来满足物质需求一样,人类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同样需要付出辛勤的劳作,只不过这种劳作需要通过修炼的方式来完成。在儒家看来,人最重要的价值以及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要想获得人的至高价值,就要有对人之为人的正确认识。将这种认识付诸实践,知行合一,精神充盈的过程才算完成。其次,儒家思想有利于人际和谐。儒家的精神修养说以“仁”为基础,因而它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与社会风气的好转。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但如此,孔子还指出了“仁”由近到远的实施方法,他说,“仁者爱人”,“爱必由亲始”,所以,“孝悌”是“仁之本”。孟子更是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儒家不仅重视人际关系,也十分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有着既爱他人又爱万物的“民胞物与”思想,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世界之间充满温情。儒家思想还有利于文明养成。儒家不仅提出“仁爱”思想,更是通过“礼”和“仪”把它落实于人的行为之中。儒家文化的“礼”,既是一种修养,又是一种规范与秩序。作为修养,它要求人们待人接物要至诚至敬;作为规范,它要求人们对不同人与物要有不同礼数;作为秩序,它要求人们在不同领域遵守不同规则。儒家也很重视丧礼和祭礼,孔子的学生曾子就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当然,儒家思想也不是万能的,也存在着明显的重义轻利、重私德轻公德等弊端,我们不能因今天精神匮乏就盲目推崇儒家思想。毕竟我们在解决精神文明问题的同时也需要强大的物质文明,可这些单靠儒家思想是无法根本实现的,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观念明显不合时宜。因此,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
  (节选自杨生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有删改)
  1.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自上世纪60 年代起,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开始信奉或推行儒家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崛起。
  B. 将对人之为人的正确认识付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这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而付出的劳作。
  C.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改善人际关系,优化社会风气,利于人际和谐,是因为儒家精神重私德轻公德。
  D. 儒家思想无法帮助我们在解决精神文明问题的同时发展物质文明,因此我们不能盲目推崇儒家思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人的精神充盈、人际和谐、文明养成三个维度论证了儒家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作用。
  B. 引用孟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的句子,证明了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
  C. 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也是“仁”由近到远的实施方法。
  D. 作者引用“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已不具备现实价值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几年,国学类电视节目受观众热捧,不少人以吟诗诵词为一种时尚,这种国学热潮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有关。
  B. 构建和谐社会,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与文中“民胞物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C. 待人接物至诚至敬、对不同人与物有不同礼数、遵守不同领域的不同规则,这些都是“仁爱”在人的行为中的体现。
  D. 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重视丧礼和祭礼等中国传统礼仪,社会成员就能够养成文明的言行。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自上世纪60 年代起”,是他们经济崛起的时间,而非信奉或推行儒家文化的时间;C项,“儒家精神重私德轻公德”归因错误;D项,“儒家思想无法帮助我们在解决精神文明问题的同时发展物质文明”有误,原文“毕竟我们在解决精神文明问题的同时也需要强大的物质文明,可这些单靠儒家思想是无法根本实现的。”
  2. 试题分析:作者通过对“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否定,来说明儒家思想中重义轻利的观念不能满足我们发展强大物质文明的需求,但无法证明“儒家思想已不具备现实价值”。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项论据作用分析错误。
  3. 试题分析:“重视丧礼和祭礼等中国传统礼仪,社会成员就能够养成文明的言行。”错误,根据原文,无法推断出“重视传统礼仪”是“社会成员养成文明的言行”的充分条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题。
  落葵
  简媜
  ⑴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好,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
  ⑵人总是企求圆满,寻常人情如此,平凡的生活事物也用心营造,期待在众物皆备的情境下,开始释放情感,使人与物相互交融而享有美好。
  ⑶所以好花需配以好瓶,置于厅堂中最好的位置,又讲究地铺设娟秀的桌巾作为底衬,如此,才放心赏花。这固然是人的本性,精心去实践一份美,但牵涉的细节有些非人能控制。小处瓶花如此,扩及人情世故亦是如此,往往可得者十分不及三,美无法圆满地被实现,人也在缺憾中惊心度日了。
  ⑷或许行年渐晚,深知在劳碌的世间,能完整实践理想中的美,愈来愈不可得,触目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