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30题,约29630字。

  2018年重庆一中高2019级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12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丝绸自古就是重要的书画材料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帛书帛画用的就是丝织品。唐宋之间,丝织品是文人绘画的主要材料,传世唐宋绘画中大多数是绢本。到明清之际,绢本逐渐减少,纸本增加,但仍有不少书画以丝绸作底,称为绢本或绫本。約从宋代开始,丝绸还成为书画的装裱材料。宋元时主要使用缂丝和织锦做裱材及包首,明清时较多地用钸绫来装裱书画。因此,丝绸与美术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丝绸与美术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丝绸生产场景作为常见题材频繁出现在古代美术作品中。
  商代青铜器上已见有蚕的纹饰,战国时期则有许多带采朵场面的青铜壶,采桑图反映了当时采朵 女劳动、欢爱、歌舞、祭祀的情景,十分生动。汉魏六朝至隋唐,丝綢生产场面经常出现在画像石、 画像砖、壁画、木板画上。
  最为有名的反映丝绸生产过程的绘画作品是南宋初年于潜县令楼俦绘制的《耕织图》,以当时的 农业和丝绸生产为题材,共设耕图21事,织图24事。其正本进呈宋高宗,被翰林画院摹绘成彩色绢 本,收于宫内,成为皇室成员了解蚕织生产的参考和欣赏品;副本留在家中。现传宋元时期的《耕织 图》版本有吴皇后题注本、梁楷本、程棨本等,其中吴皇后题注本绘有最早的脚踏缫丝车和提花绫机, 生动而详尽。
  明清各朝,《耕织图》摹本纷纷问世,尤其是清代特别重视。康熙三十五年,皇帝命宫廷画家焦 秉贞仿楼图绘成《御制耕织图》,并亲自写序作诗,刊发各地,劝谕农桑。后来雍正、乾隆各朝也予 以效法,一时间摹刻《耕织图》之风大盛,一些农书、方志上也印有《耕织图》,连许多石刻、窗户 木雕、瓷器彩绘、年画纸币、墨砚上都有《耕织图》。《耕织图》的盛行,还导致相同类型《棉花图》的诞生。
  丝绸与其他装饰艺术的关系也很密切。丝绸曾是室内装饰的墙布,因此在建筑图案中经常模仿丝 绸的纹样。青铜器、陶瓷、漆器、金银器等装饰纹样也都曾跟随丝绸装饰之风,或与丝绸风格互相影 响,体现着共同的时代特征。例如,从青铜时代中期开始,各种礼器上出现的动物纹样的周边和间隙 之处填满了各种小几何纹,如回纹、雷纹等,可能正是由于几何纹暗花织物上加以动物为主题刺绣的 影响所致。宋元之后的设计中经常可以看到的锦地开光图案,以小几何形的琐纹如曲水纹、锁甲纹、 球路纹等作地,上布带环的窠状玟样作主题,无疑也是来源于丝绸图案设计,并大量出现在瓷器、金属器、漆器及建筑等几乎所有的艺术中和生活用品上。
  丝绸与艺术的关系还可以在音乐领域中找到。据史载,野蚕丝一一直被用于制作琴弦,由此看来, 作为中国器乐主要形式之一的弦乐也离不开丝绸,中国古代的器乐也因此被称为“丝竹”。
  1. 下列关于丝绸生产作为古代美术作品题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商代和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就己经可以见到有蚕的纹饰和反映当时采桑女劳动场面的图画。
  B. 从六朝至隋唐,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木板画等众多美术形式中可见到丝绸生产场面。
  C. 南宋初年于潜县令楼俦以农业和丝绸生产过程为内容绘制了《耕织图》,共设耕图21事,织图24事。
  D. 康熙皇帝让宫廷画家焦秉贞仿楼图绘成《御制耕织图》并写序作诗,劝谕农桑,引来后世的效法。
  2. 下列关于丝绸对艺术的影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宋代印刷术的发展,到明清时期,绢本减少,但丝绸却在装裱艺术上有了新的发展。
  B. 青铜时代中期礼器上出现了回纹、雷纹等动物纹样的周边,间隙之处填满了各种小几何纹。
  C. 丝绸作为装饰材料,不仅表现在书画装裱上,在建筑图案、青铜器等装饰纹样中也有体现。
  D. 宋元之后的锦地开光图案中常见的曲水纹、锁甲纹、球路纹、窠状纹样等也受到了丝绸图案设计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唐宋,丝织品长期作为文人书法绘画的主要材料,传世唐宋绘画即多为绢本。
  B. 现传宋元时期的《耕织图》版本众多,其中吴皇后题注本绘有脚踏缫丝车和提花绫机,十分生动详尽。
  C. 丝绸对中国古代美术艺术产生的重要影响,不仅体现在材质上,也体现在内容上。
  D. 据历史记载,野蚕丝一直被用于制作琴弦,因此,中国古代的器乐也被称为“丝竹”.
  【答案】1. A    2. D    3. A
  【解析】
  1. A项在原文中表述为“商代青铜器上已见有蚕的纹饰,战国时期则有许多带采桑场面的青铜壶,采桑图反映了当时采桑女劳动、欢爱、歌舞、祭祀的情景,十分生动”。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2. A项属于强加因果,“宋代印刷术的发展”与“丝绸却在装裱艺术上有了新的发展”之间从原文中看来并没有因果关系。B项原文表述为“从青铜时代中期开始,各种礼器上出现的动物纹样的周边和间隙之处填满了各种小几何纹,如回纹、雷纹等”由此可知回纹、雷纹应属于小几何纹不是动物纹样。C项原文表述为“丝绸与其他装饰艺术的关系也很密切。丝绸曾是室内装饰的墙布,因此在建筑图案中经常模仿丝绸的纹样。青铜器、陶瓷、漆器、金银器等装饰纹样也都曾跟随丝绸装饰之风,或与丝绸风格互相影响,体现着共同的时代特征。”可知C项也是错误的。
  点睛:本题属于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一般以三道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重在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理解,解答的基本思路:泛读全文→采集有效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综观历年高考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将选项的干扰点基本设置在如下十大“雷区”,只要充分了解这些“雷区”的特点,巧妙避开它们,就能大大提高得分率。 1、部分与整体;2、已然与未然;3、或然与必然;4、先期与后期;5、主要与次要;6、原因与结果;  7、言此与言彼;8、言多与言少;9、客观与夸大(或缩小);10、有据与凭空。
  3. A项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唐宋,丝织品长期作为文人书法绘画的主要材料的表述错误,其在原文中表述为“唐宋之间,丝织品是文人绘画的主要材料,传世唐宋绘画中大多数是绢本”。
  点睛:做关于信息筛选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涉及题干中的有哪些段落,哪些内容,关于题干中答题指向的内容又有哪些,先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概括。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 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大约在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一种地方小戏迅速崛起,它以南方 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所以被称为南戏。南戏保留了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 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发展过程中,南戏逐步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