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9340字。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
陈慧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日前,《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的报道又引发众人关注。这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是否合理?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是否合适?
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泼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
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义旨。
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正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
《庄子•天地》篇中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这个问题姑置不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遮蔽。
(选自《文汇报》2017年10月22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观性极强,写的都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能流露出作者的人格。
B.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只能采取整体感知到方法,而大数据无法对诗词进行整体化处理。
C. 大数据分析只是一项纯客观的技术方法,它无法触及诗词的内涵和意旨等本质特性。
D. 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只能获得理性认识,而不能与诗词内外的自然生命发生情感共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一篇小说和报道为例,提出了两个问题,表明了作者“反技术”的态度。
B. 文章通过对诗词和大数据各自特质的分析,论证了大数据研究诗词的不合理性。
C. 文章将体察涵泳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述了感性启发对诗词教育的意义。
D. 文章论述两个论题之后,指出了大数据对孩子诗心的危害,回应了开头提出的疑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没有注意到诗词主观性、整体性的特质,是对美的肢解。
B. 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所以读者无法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
C. 大数据分析容易使学生丧失“感动”的能力,因而很难真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D. 在诗词教育中应通过情感教育来帮助人涵养性情,塑造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写的都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错误,扩大了范围,原文第二段说的是“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选项忽略了“大多”一词。B项,“只能采取整体感知到方法”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化,原文强调的是“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体感知”是欣赏研究诗词应遵循的原则,但不能说是唯一的方法。D项,“只能获得理性认识”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用大数据研究诗词获得的是“外在印象”“粗浅认知”,而不是“理性认识”。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比如A项,就删去了文中的“大多”一词,变成“都是……”,无形中扩大了范围,故错误。比如B项的“只能”,把“整体感知”变成了欣赏研究诗词的唯一方法,故错误。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同时还考查文章论证的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以及论证的结构等方面的知识。A项,“表明了作者‘反技术’的态度”错误,本文并非持一种简单的“反技术论”,而只是想强调不适宜用存在根本差异的方法来研究古典诗词,原文中有“不可否认,大数据……确有帮助”“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提示。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无法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错误,说法过于绝对。读者是可以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培养起自己对诗人的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的,原文第五段中有“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感知力和理解力”的提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诗意的横峰
徐可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宋人王观的这两句诗简直是为横峰而写。还有苏东坡的诗句也触及横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问横峰的朋友,横峰这个名字是否与古人诗词有关,他们都微微一笑,很谦虚地回答:“不是啦。”他们说,横峰本名“兴安”,后因本地名山横峰而改为现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