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道小题,约12840字。
揭阳市2017-2018学年度高中二年级学业水平考试语文
本试卷共10页, 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用答题卡作答。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风雅以后有李杜
苏渊雷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比兴的形式,楚骚一派芬芳悱恻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写出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风雅以后有李杜。风偏于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国政,是讽谕的。换一句话说,风大体是一种民歌,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因此,外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搬到中国来,虽然也可以适用,但总觉得没有“风雅”两个字来得集中概括。而骚则兼有风雅之长,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李社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几取风雅二字而代之。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力关系,不免有所偏向。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就此点论,则风雅——李杜一条红线,始终贯串于二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而未尝间断。
“诗仙” 李白和“诗圣”杜甫,几乎同时出现当日的诗坛,恰恰是反映出那个充实而有光辉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予深切的同情。一句话,弥漫着当日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这错综复杂的时代遭遇和生活实践,各以特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体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这就是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为什么能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迥出时流,站在诗歌艺术的最高峰,手挥目送,以全力陶铸灵魂、鼓舞人心的缘故。
1.下列对“新声”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指李白和杜甫创作的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
B.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评国政的诗篇。
C.指李白和杜甫之后,那些号称大家的诗人所创作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互相结合,相得益彰的作品。
D.指李白和杜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2.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虽然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而来,但李诗偏于风骚,而杜诗则偏于骚雅;风雅——李杜一条红线,贯串于二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
B.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用“风”“雅”两个字来代表,比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得集中概括。
C.“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因为几乎同时出现当日的诗坛,而且各以风骚和骚雅见长,所以成了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
D.李白和杜甫继承了风雅离骚汉魏乐府以及六朝声律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变化运用,各以错综复杂的时代遭遇和生活实践,创作了反映那个充实而有光辉时代的作品,成为风雅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并峙的高峰。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
B.李白和杜甫既总结过去,又融合新机,为中国诗歌艺术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C.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或沿着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
D.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甫则总是以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予深切的同情,充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洛阳诗韵
叶文玲
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沿途凝结了一颗颗明珠似的城市,洛阳是璀璨的一颗。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不不,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在河南的二十四载中,洛阳是我去得最勤的地方,特殊的机遇和亲缘,使我对洛阳十分偏爱。我总觉得这个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不然的话,历代文人墨客,也不会把对洛阳的赞赏,写进千首万阙诗词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