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道小题,约11870字。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B)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来,《无问西东》等影视作品登上热播榜首。这些作品故事情节生动传奇,叙事布局环环相扣,人物形象立体饱满。然而它们最引人注意的闪光点却不是这些,而是结尾时主人公之间关于信仰、生命和爱的对白。其作品内涵的丰富性标志着中国当代战争文艺作品的表达力和反思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意味着当代中国文艺尤其是战争文艺作品的自信力开始变得真正强大,因为只有具备了足够强大的自信力,才会产生相应程度的表达力和反思力。
  就战争题材而言,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对战争进行了回望性的思考,但在创作主旨、审美理念和写作手法等方面都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八十年代之后,战争文艺创作开始摆脱单一性态势,出现了新历史主义和国家民族形象意识较强的重构型作品,如《红河谷》《亮剑》等作品。新世纪以来至今,人们开始对历史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哲理反思型的战争文艺创作逐步成熟,如《集结号》等。这类作品对生命个体的战争体验进行了存在主义式的追问,对宏大战争历史进行了本质性的探索,具有浓郁的生命哲学思考和理性精神叩问的色彩,达到了中国战争题材文艺创作的新高度。《无问西东》等作品能做到在叙述历史、表现战争的同时,既真切再现了战争年代的惨烈风云,又在再现时拥有着足够的自信,对战争双方的个体都表现出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达到了从容自信、包容悲悯的哲思之境。
  究其原因,主要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扩展与深入,中国既在经济层面上走向了繁荣与富足,在国际事务中里现出底气十足的大国自信,更在哲学、政治、文化领域建构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新体系,这一体系接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在开放化、多元化的语境中确认了前行的思想资源。这一种以“推已及人”“和而不同”为核心的思想,使得文艺作品具备了超越性的自我生长力,为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哲理反思品质奠定了思想资源。
  战争文艺应当表现战斗者的牺牲精神和英雄壮举,也应当探索战争的意义,但却不应热衷于简单地表现胜利方的欢欣之情。战争文艺应该更加关注的是战争如何影响了人,影响了人的身体、生活、命运、灵魂,从而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更好地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质和时代特征的中国故事。虽然不能回避中国文艺的诸多不足,甚至也有过大量“抗战神剧”一哄而上的情况,但我们相信,有了立足于本土民族文化传统的底气和全球化的视阈,有了来源于强大自信的深刻反思力,中国的文学艺术就有着更加值得期待的未来。
  (摘编自赵启鹏《战争文艺的新时代品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向西东》等登上热播榜首,表明中国战争文艺的自信力开始变得真正强大。
  B.中国战争题材影视作品的发展成长,实际上就是由不自信到从容自信的过程。
  C.中国经济上的繁荣与富足使得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新体系得以建构。
  D.牺牲精神和英雄壮举,战争的意义和对人的影响,都是战争文艺的表现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我国战争文艺作品热播入手论述,分析了中国文艺自信力的来源。
  B.文章列举《红河谷》等作品,阐述了我国当代战争文艺作品创作的嬗变。
  C.文章毫不回避我国战争文艺作品的不足,这体现了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D.文章由现象阐明观点,层层深入,分析了战争文艺作品热播的经济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争文艺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自信力,就一定不会有相应程度的表达力和反思力。
  B.要深入地分析《无问西东》等热播的原因,就不能无视中国经济变化的影响。
  C.当代战争文艺作品展现出自信力,主要是因为没有热衷于简单表现胜利的欢欣。
  D.我国的战争文艺作品要想具有超越性的自我生长力,需要立足本土、着眼全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舒翼
  ①“我深深怀念那个摩肩抵肘的时代。站在今日画了黄线的整洁月台上,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直到记起了从前那一声汽笛长啸。”
  ②这是作家余光中先生在散文《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的一段话。
  ③正值春节,汽笛送来亲情的召唤,迎回游子们归乡。在这场一年一度的中国人口大迁移中,火车是绝对的运输主力。在诸多交通工具中,人们乘坐最多的,还是火车。火车,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④有人说,在空间上有两种东西永远让人类迷恋,一是故乡,一是远方。故乡安放着心灵的安宁,远方寄托着对未知的向往。火车——正是一边驶向故乡,一边驶向远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