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道小题,约13970字。

  2017-2018学年四川省眉山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8.07 语文试题卷共 10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相应位置。
  2.答选择题时,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位置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首先需要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不断探究中华文化精神。
  ②研究中华文化,就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过程性。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域板块、各民族群体都为中华文化发展增添了不同的文化要素,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比如,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学作品,就给整个中华文化增添了不少光彩。以史诗为例,中原文化由于受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史诗和神话传说得不到完整记载,散落成为“碎金”状态,以致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史诗”。但是,如果把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计算进来,中国就是史诗的富国和强国。《格萨尔王传》是藏族史诗,有六十万行以上。南方和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史诗、民族起源史诗、民族迁徙史诗,数量达几百种之多。因此,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要从整体上考察中华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也要善于从整体上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
  ③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既呈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品格,也有自大封闭导致落后的遗憾,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并汲取经验教训。汉唐时代,中国具有一流的综合国力和文化实力,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唐朝大规模汲取外来音乐,“南海舶”“西域舶”和日本“遣唐使”的船队络绎不绝。这种开放带来的繁华,使得中国人以汉为名,叫做“汉人”;以唐为字,叫做“唐人街”。然而,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北京进贡自鸣钟、世界地图时,万历皇帝只把自鸣钟看作洋玩意儿,把世界地图绣成壁画来欣赏,却不思吸收借鉴西方文明,导致潜在的取法西方发展科技和工业的契机无声无息地滑走了。清朝乾隆时期,《四库全书》尽管以乾嘉考据学的功力展示了中国数千年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史,但可惜当时的体制不能使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相结合,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依然浪掷于以八股求利禄之中,无法开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历史一再证明:开放包容则兴,自大封闭则衰。中华文化的发展不仅来自对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自信,更是注重与世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的结果。正是在近代付出惨重代价后,中国人的精神在压抑中爆发、在挫折中提升,终于迎来中华文化的新发展,也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启示我们,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④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切不可坐在书斋里,而要植根大地、连通地气。为此,要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注重田野调查,以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中华文化血脉。就算研究中国传统文学,也要用好“脚学”,通过田野调查形成“文学地理学”。这种方法接地气,可以形成文学与地理关系上的“七巧板效应”。通过田野调查,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的少数民族史诗属于草原史诗、高原史诗、山地史诗,因而不同于古希腊的海洋城邦史诗、印度的热带雨林史诗。当然,注重田野调查并不是说可以忽视深厚精深的材料文献,研究中华文化需要以丰富的文献材料为支撑。 
  (摘编自杨义《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只要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不断探究中华文化精神,就能重新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B.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的辉煌是历史发展中由各民族文化共同铸就的。 C.中原文化受儒家观念的影响,缺少史诗和神话,所以黑格尔认为“中国没有史诗”。
  D.植根大地,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是获得丰富的研究中华文化材料文献的重要手段。
  2.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从国家、民族与文化的关系的角度强调了文化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进而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第二段以史诗为例,论证了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都需要从整体入手。
  C.文章第三段通过汉唐与明清时代的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供了例证。
  D.文章在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的影响及曾经辉煌与衰落的原因,最后指出了解决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纵观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发展既来自于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也是与世界优秀文化交流的结果。
  B.如果没有各少数民族的大量史诗,中国的史诗就会黯然失色,少数民族的文学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光彩。
  C.《四库全书》虽然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也使中国人把聪明才智浪费在了用八股求利禄之中。
  D.中国少数民族史诗具有不同于古希腊、印度史诗的特殊风格,它们属于草原史诗、高原史诗和山地史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段老谋杨小凡晚清年间,药都出了个名角――段老谋。全城男女老少谁见了他都会喊一声:“谋爷”。
  谋爷整日间青衣小帽,清清癯癯,慈眉善眼,也无啥惊人之处。但他绝对是药都最受人尊敬的市面人物。
  “没有谋爷摆不平的事。”连州官李宗山都这样说。
  有这么一个傍晚,药都北门口两个卖零工的年轻人因一天无活,饥饿难忍。正发愁时,忽见谋爷从白布大街摇摇晃晃地走来,两个年轻人互递了个眼色,便一替一捶地打开了。谋爷抬眼见两人打了起来,老远便喊:“别打别打,没有解不开的疙瘩,说说为了啥?” 一个说他借我两吊钱不还。一个说都三天揭不开锅了,上哪儿给你屙钱。
  谋爷一听,手一挥说:“这两吊钱我还,别再动手动脚了。”可谋爷伸手一摸,自己偏忘了带钱。遂吆喊街东的“郑大祥”布庄郑掌柜:“郑掌柜,转两吊钱,明儿还你!” 郑掌柜正在给客人扯布,忙说:“谋爷说了,还提啥还字。”等他拿钱出来,晚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