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0940字。
人教2018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1-24课)教案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雪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恢弘、奇恣纵肆的激情,成为当代诗坛一曲个性强烈,色彩斑斓的绝唱。吟诵豪放之作,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昂扬。《沁园春•雪》便是他文情并茂、最有气魄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词作,去感受毛泽东的豪放之风。(板书)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2)背景链接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2.生难字词
(1)字音
分外(fèn) 稍逊(xùn) 折腰(zhé) 数风流人物(shǔ)
妖娆(ráo) 竞折腰(jìng) 成吉思汗(hán) 原驰蜡象(chí)
一代天骄(jiāo) 略输文采(shū)
(2)词义
【折腰】弯腰行礼,文中是倾倒的意思。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大地。
【风流人物】文中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蜡象,白色的象。原,作者自注:“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妖娆】娇艳美好。
【俱往矣】都过去了。俱,都。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学生听录音跟读,注意读准字音。
(2)方法指导:沉稳大气,注意停顿,语气一直为上扬,语速要缓慢,音要重,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代伟人的大气与豪迈。
(3)注意朗读节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下片: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2 我爱这土地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板书)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2)背景链接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2.生难字词
(1)字音
嘶哑(sīyǎ) 温柔(róu) 喉咙(hóulóng)
汹涌(xiōngyǒng) 吹刮(guā) 腐烂(fǔ)
(2)词义
【嘶哑】声音沙哑。
【温柔】温和柔顺。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激怒】停止、停息。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明确: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3 乡愁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台湾诗人、散文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代表作《乡愁》。
(2)背景链接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与亲人的多次聚散离合之中度过的。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2.生难字词
(1) 字音
邮票(yóu) 窄(zhǎi) 矮(ǎi)
大陆(lù) 乡愁(chóu) 坟墓(mù)
(2)词义
【乡愁】思乡的愁闷。
【邮票】邮政部门发行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
【海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两个洋的狭窄通道。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