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5570字。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5 月调研测试卷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经》和《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在先秦时期即逐渐沉淀成为具有文化与文学双重特质的经典。到汉代以后,《诗》与《骚》成为文人士子的必读之书。在安身立命和文章写作等多方面,历代文人对《诗》《骚》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和接受,由此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意义阐释系统——“诗骚传统”。从这一角度来说,《诗》《骚》的源头性和经典化,是其成为“传统”和典范的内在原因。
《诗》《骚》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但又构成互补关系的文化类型。《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周颂》和《大雅》,均是礼乐制度的表征形式。而《小雅》中的大部分及《国风》之全部则是因对现实的关注与讽谏的功能而进入《诗》文本。《骚》为南楚文化所孕育,完全呈现了个体生命的体验,充满了对现实的质疑和探索,充满了悲剧性与崇高感。综合来看,《诗》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义”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二者比肩互补,具备了源头的气质和个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诗骚传统”是《诗》和《骚》在先秦时期就逐渐沉淀形成的意义阐释系统。
B. 《诗》维系群体利益,《骚》呈现个体生命体验,这两种文化类型比肩互补。
C. 《诗》文本的编成标志其经典化的开始,而被征引、取资标志其经典化的完成。
D. 屈原用“发愤抒情”的方式升华人生苦难和悲剧命运,实现了《骚》的经典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诗》《骚》的源头性和经典化两个方面分析了“诗骚传统”形成的原因。
B. 文章第二段比较《诗》《骚》不同的文化内涵,证明了《诗》《骚》具有源头性。
1938 年的较量
婵娟
宫本傍晚进门的时候,汤文刚把民国十七年日本人血洗济南府的事讲给年幼的儿子。听人打门,把儿子推回后院,开门迎客。宫本穿一长袍马褂,面相斯文,手中托一黄绢包起的卷轴,见汤文开门,鞠一躬。宫本不落坐,环厅踱来踱去,看墙上字画。“听说府上世代裱画,可当真?”宫本说一口文绉绉的福建官话。“是。我汤家有祖训,男不读书为官,故传一裱糊手艺,赖以糊口。”汤文落座,安静回答。“汤先生过谦。济南府人都知道汤先生颇通古字画鉴赏,怎会是一裱画匠?”宫本摆手,一绺小胡子下的嘴
角翘起。汤文感觉那手臂像一把日本战刀,扬起落下都干脆。“过奖了。全赖大伙提携,混些许薄名,有口饭吃罢了。”“汤先生不要自谦。近日鄙人偶得一画,来府上是请先生指教的。”宫本毕恭毕敬将卷轴放在八仙桌上,慢慢打开。桌面上,赫然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宫本侧脸示意近前观赏。汤文懒懒站起,含笑俯身细看。“汤先生,画可是真的?”宫本问。汤文笑笑:“宫本先生,恕汤某眼拙,实在辨不出真伪。”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题目中,“1938 年”点明时间,“较量”概括事件,两相结合,强化了这次较量的意义和价值,又能激发阅读兴趣。
B. 从宫本的穿着、面相以及语言看,他似乎是一个斯文人,但从其“战刀样的手臂”这一细节可看出他是在假装斯文。
C. 小说善设伏笔,开头交代“把儿子推回后院”“宫本说一口文绉绉的福建官话”等,都为后文情节做了很好的暗示。
D. 小说开头写汤文给儿子讲日本人血洗济南府的事,看似闲笔,其实为塑造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表现汤文是一个爱国者。
材料一
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正在全国热映。这部影片自3 月2 日登陆全国院线以来,掀起了持续的观影热潮,截至3 月16 日,其票房已超过3 亿元。
美国知名新闻网站“Quartz”报道称,《厉害了,我的国》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电影,全面展现了过去五年中国在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和军事现代化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厉害了,我的国》成为中国史上票房最高的纪录片。
(摘编自《境外媒体热议<厉害了,我的国>》,2018 年3 月20 日《中国日报》)
材料二
影片3 月2 日上映,各大院线纷纷将其搬上影院头条,下面是对观众数据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