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6320字。
遂宁市高中2020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互联网时代该如何推广传统文化
方文山
从开始创作至今,我大约有500首的歌词作品,所谓中国风的歌曲大概只占总创作量的六分之一。但大家对我所创作的歌词作品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容易引起讨论的恰恰是“中国风”创作。个人理解,大家对这六分之一的“中国风”作品的关注,是因为这些作品的调性很中国,有着浓郁的文化识别度,而这种文化识别度使之与其他流行音乐区隔开来,形成我个人的风格。
什么是文化识别度呢?首先我们应该先来论述什么是文化。在我看来,文化就是某一个特定族群世代在一个自然的地理环境下共同生活所累积出来的相同的价值观、生活习惯以及族群归属感跟信仰的认同。总的来说,一个民族及其社会共同价值观的总和,称之为文化。举例来说,譬如我在《烟花易冷》中有三等:“容我再等,历史转身;等酒香醇;等你弹一曲古筝。”在《青花瓷》中有三惹:“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这样的歌词文字一经翻译,里面的词性转换,原句所营造出的词意美感将会尽失。一言蔽之,文化就是翻译间流失的东西。
那什么又是文化识别度呢?简单地说,面临某一个具备文化符号属性的事物,不需要特别的文字和言语解释,以一般人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判断出这是什么文化属性的东西,就叫识别度。以建筑举例,建筑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无论是烟雨江南的徽派建筑、闽南式建筑、山西的平遥古城,还是日本的天守阁、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德国新天鹅堡……每个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美学和文化土壤,这是多元文化的意义,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而文字可以说是文明的开始,承载着知识的传递与族群间沟通的任务。相较于其他的文字系统,汉字具有独具一格的文化识别度,超越了时间、地域与方言,是中国人的灵魂。一块两千年前的石碑在中国出土,中学生就看得懂,全世界只有汉字有这个魅力。汉字千年不移的存在,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互联网时代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互联网无须特定地点,无须超大的空间,且具备机动立即的传播特性,它是当下这个时空背景下推广极具文化识别度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选择。以前的传统文化推广,可能是一个书法展览、一场古琴的演出,或者一出京剧的表演,文化识别度虽高,但都只能是点的效应。而互联网具有整个面的优势,它的优势没有任何载体可以比肩。互联网的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力是惊人的,而且影响的层面非常广泛。
一个好的平台,如果只是发表的渠道畅通,并不意味着好的传播效果。所以,以何种形式包装与推广传统文化,是当下的最大课题。多年前,我曾受邀到北京故宫讲座,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如何让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当代年轻人亲近识别度并不高的通俗文化,如电视、电影、戏剧、小说、游戏以及流行音乐等。如果你想让传统文化获得通俗且受众层面广泛的影响力,就可以用通俗的方法去推广。譬如,我在筹备一部以书法为戏剧元素的网络剧,借由通俗的戏剧张力与贴近现实生活的的人物故事,带出传统书法的文化内涵与质感,用戏剧的手法来让大家认同书法,让观众从戏剧中重新发现书法的美,重新认识这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最具文化识别度的汉字书法艺术,为这千古不移的书写形式而感到自豪。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4月25日02版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方文山认为,他的部分歌词作品是因为调性很中国、文化识别度高,才引起人们的讨论和关注。
B. 《烟花易冷》和《青花瓷》中的三个“等”字、“惹”字运用修辞学里的拟人营造美感,体现了独特的文化。
C. 汉字所独具的超越时间、地域与方言的文化识别度,决定了它承载着知识的传递与族群间沟通的任务。
D. 当今时代,推广传统文化离不开互联网,因此充分发挥互联网“面”的优势,传统文化便可广为传播。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从个人创作入手,引出文章主题“文化识别度”,接着从概念分析与时代特征等角度展开论述。
B. 文章前半部分详述“文化识别度”,旨在突出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为后文“推广”做铺垫。
C. 第三段中学生看懂两千年前石碑的例子,旨在说明相较于其他文字系统汉字有独具一格的文化识别度。
D.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文化识别度的内涵以及互联网时代推广传统文化的途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文山的“中国风”词作广受关注,启示作家要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才能使读者印象深刻。
B. 传统文化中的《诗经》《楚辞》 等经典作品,古文原版比翻译后的现代文更具诗意美感。
C. 故宫讲座主办方提供“如何让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的题目,已预设了年轻人不亲近传统文化的前提。
D. 方文山认为,当今时代互联网的优势无与伦比,所以要用通俗的方法推广传统文化,使之重获新生。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
朱自清
①1923年8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②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