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道小题,约15450字。

  大庆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杜甫的全部诗作中,绝句的比例不大,其中也不乏相当管理精致的作品,但是历来的许多诗评家却对他的《绝句》(其四)表示了不满,甚至不屑,“率以半律讥之”,这四句诗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四句皆对,好像是把律诗中间的两联搬进来了。这当然也是一体,其数词相对,色彩相衬,动静相宜,诗中有画。但是,为什么把律诗的一半转移到绝句中来,就要受到讥笑呢?这在理论上有干什么依据?
  历来的诗评家没有说清楚,就现有的绝句理论积累来衡量,杜甫可能是疏忽了“宛转变动功夫,全在第三句”。第三句要求在前面两句的基础上承转。那么杜甫有没有意识到第三句的承转功能呢?似乎是意识到了的,前两句从“鸣翠柳”到“上青天”,事业越来越开阔,这里的视觉形象是开放的。而到了第三四句,这把它放在窗子的框架之中,使之真正的变成了一幅诗中之画。这两幅图画,承接则有之,变化也不能说没有,如门框里泊着的是“东吴万里船”,这就有一点主体性意象了,但还没有能够“动”起来——是对此间美景的留恋呢,还是对东吴生活之向往呢?心灵似乎没有为之受到冲击,与唐诗压卷之作那样“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相比,则不能不说缺乏性灵的动感了。第一,这里没有句法上的变化,四句全是陈述的肯定语气,两联都是对仗,结构上只有统一而缺乏变化,显得呆板;第二,全诗限于视觉景观,缺乏感觉和情感之间的互动,因而,性情不能充分地激活。。
  杜甫的这首诗,好在诗中有画。缺失也在诗中有画,为什么又是缺点呢?因为诗中之画,不同于画中之画。画中之画,是静态的、刹那的,而诗以语言为媒介,诗中之画是历时的、持续的。自古中外虽然都有“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的说法,苏东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也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诗,画中有诗。”但这强调的是诗与画的共同性。本来这话作为一种感情色彩很浓的赞美,很精辟,有其相对的正确性,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其中忽略了不可忽略的差别,无疑有其片面性。特别是这一段话经过长期传诵,抽去了具体所指的特殊对象,就变得越来越肤浅了。绝对地用画的优越来赞美诗的优越那是一种盲从。
  (选自孙绍振《诗中有画的片面性》,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绝句》(其四)四句皆对,结构一致,疑似把律诗的中间两联搬移过来。
  B. 历来的诗评家对杜甫的《绝句》(其四)的不满与讥笑,其实并没有什么理论依据。
  C. 杜甫虽然意识到但却疏忽了绝句的“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的创作要求。
  D. “诗中有画”在对诗歌感情方面进行评价进,既有其相对的正确性,也有片面性。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了杜甫《绝句》(其四)的缺失,缺失在其四句两联皆成对和诗中有画两个方面。
  B. 第二段通过论述杜甫《绝句》(其四)前后视觉形象的转变,得出其得失性灵的动感的看法。
  C. 文章第三段通过分析画和诗中之画的本质区别,目的是论述“诗中有画”看法的片面性。
  D. 文中引用苏坡《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的话,也是为了否定苏东坡的这种重于片面性的认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的《绝句》(其四)被历代诗评家以“半律讥之”,可见绝句写成两联对仗是不佳的。
  B. 在作者看来,如果《绝句》(其四)有了性灵的感动,那它就没有什么缺失可言。
  C. 在作者看来,如果《绝句》(其四)这首诗,好在诗中有画,缺失也在诗中有画。
  D. “诗中有画”作为一种理论,它忽略了静态与历时的差别以及刹那的与持续的差别。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B项无中生有,原文表述“历来的诗评家没有说清楚”;C项结合原文表述“似乎是意识到了的”可知,绝对化;D项曲解原意,原文表述“本来这话作为一种感情色彩很浓的赞美”,并不是说对诗歌的感情进行评价。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D项“也是为了否定苏东坡的这种片面性的认识”说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但这强调的是诗与画的共同性”可知,应是强调诗与画有共同性的一面。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在作者看来,杜甫《绝句》(其四〕即使“性灵的动感,那它还是有缺失的。结合文本内容“这里没有句法上的变化,四句全是陈述的肯定语气,两联都是对仗,结构上只有统一而缺乏变化,显得呆板”等可知,如没有句法上的变化,四句全是陈述的肯定语气。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边上,还有更远
  潘启雯
  《我们仨》问世四年后,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走到人生边上》,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乍看书名,自然就会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旧作《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他要把有关思索写下的文字,当作写在人生边上的文字。斯人已逝,这“人生边上”的文字竟又由他的夫人杨绛先生续写着。从《写在人生边上》到《走到人生边上》,是生命暖流中两个相戚灵魂的长相守望,如此这般的“夫唱妇随”,令人感动莫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