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8270字。
赣州市四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之为生命之学。人的生命及生活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基础,而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过于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小说了,历史与小说,由此扭结在一起。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可以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肌理。当然,能写出这种历史的前提是,小说家必须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必须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如果从《尚书》《春秋》算起,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记言、记事、记人,这三种历史写法构筑了中国人的历史观。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所以对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怀有深刻的偏见———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因而,有关正史与野史、正说与戏说的争议从未间断。但与此同时,小说写史的“野心”从没有中止过,历史演义类的小说在读者中还尤其有市场。如果小说里的那些人和事,他们的对话、斗争、谋略,统统是作家想象的产物的话,那么,小说在多大程度上会为历史所需要? 由此不得不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法朗士称巴尔扎克是他那个时代洞察入微的“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小说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这或可解释,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小说家书写的历史。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写的更多是历史中的人物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模样。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它未必处处征诸实事,但它的细腻、传神,它所创造的想象之真实,也非一般史著可比。小说能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脉络、生活细节,从而使历史变得更丰满、真实。
小说能有效地保存历史的肉身部分,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为干巴巴的时间、地点、事件补上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内心,为“人事”补上“人生”。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就太单调了。事实上,那些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真正的历史基础是人的生命及生活,小说以此为基础,所以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
B. 中国人重史、写史比西方早很多年,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历史感比西方人强很多。
C. 以历史中的人物生活为旨归的小说,可以较好地补上历史著作缺乏的日常生活。
D. 文学真实的“人生”和历史真实的“人事”相互补充,使历史著作更具历史叙事魅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从不同角度审视史著和小说,较深入地阐述了小说对历史的保存和影响。
B. 文章以小说对历史著作补充作用为立论前提,由此指向了对小说写史的探讨。
C. 文章在论述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关系中,彰显了小说在记录历史中的关键作用。
D. 第二段以读巴尔扎克的小说为例,意在论述小说对历史著作的有效补充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家能够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这是写出富有生活肌理的历史的前提。
B. 小说家创造的虚构的历史景观与重事实的历史观之间有巨大不同,所以对野史、戏说的争议也已有三千多年。
C. 小说具备细腻、传神、创造的想象真实的特点,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能使枯燥的历史变得更丰满、更真实。
D. 小说能有效地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手法来叙述历史,从而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狗这一辈子
刘亮程
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剥了皮吃了肉。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
活到一把子年纪,狗命便相对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经验。尽管一条老狗的见识,肯定会让一个走遍天下的人吃惊。狗却不会像人,年轻时咬出点名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