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道小题,约17180字。

  孝感高中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词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正如钱钟书所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唐诗反映生活几乎无所不包,宋人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
  B. 宋诗选材趋向平民化,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髙士,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 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的结果。
  D. 宋诗追求平淡,在丰华情韵的唐诗之外创造了古典诗歌的又一美学范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宋诗的艺术风格,文章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证并指出其与唐诗的不同。
  B. 文章围绕宋诗的艺术成就,重点论述了宋代诗人超越唐诗独树一帜的表现。
  C. 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
  D. 文章先简述宋人面临的困境,再逐层论述其创新,最后总结宋诗的成就地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宋人对唐诗不是既学习继承又开拓创新,宋诗无法取得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地位。
  B. 开拓新领域、选择新角度、追求陌生化等等,都是创新之道,宋诗如此,其它领域亦然。
  C. 宋诗在艺术上的创新成果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明确的参照对象,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D. 宋诗整体风格趋同而许多诗人风格各异,可见追求整体的统一并不妨碍个体各展所长。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错,原文说: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B项“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髙士”太绝对化,原文是: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C“都是模仿唐诗”错,原文是: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并非“模仿唐诗”。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曲解文意。“超越唐诗”错,宋诗在唐诗之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是一种艺术创新,但不能理解为宋诗“超越”了唐诗。唐诗与宋诗是“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井驾齐驱”的“双峰”“两大美学范式”,文中没有谁超越谁的观点。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C项,说法绝对。宋诗以唐诗为参照对象进行创新,但不能由此得出任何创新都必须有明确的参照对象才能取得成功的结论。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  望
  叶敬之
  泗阳人把用芦花编织、冬天穿了取暖的鞋子叫“毛窝子”,其他地方则称之为“芦花鞋”。毛窝子制作方式简单。用泪草编织鞋底,引出几根鞋茎,再以芦花编织鞋帮,最后拿鞋茎收口。穿的时候,用旧布缝鞋口,以防伤脚;鞋底垫上麦秸,以保暖和防水。
  三十多年前,每到冬天,农民们几乎个个穿毛窝子。赶上逢集,半条街都是卖毛窝子的。农民们走来串去,一家家挑着、拣着,都想买一双既便宜,又结实、漂亮的毛窝子。
  小时候,母亲也带着我买过毛窝子。记得有一年冬天,逢集,天很蓝,母亲来到李大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