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360+8990字。

  第一部分 专题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是我们的共同理想,而理想的实现必须发展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世界普遍追求的新型文明,它必须是人的实践主体性造就的当代文明进程与生态改善积极成果的内在走向的一致性状态。在技术实践上,生态文明不可能采取消极的环境保护方式,将人与自然、文明与生态隔绝,而是需要有一种将人的自由自觉实践发展和生态改善高度一致的方式,这就是“生态支持”。
  生态支持的人的实践主体性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的实践主体性有根本区别。生态支持要求人不再对自然进行统治,而是按照自然界的生态要求来改善生态。人的实践主体性体现在对生态多物种权益的呵护,对生态价值的责任担当,对生态环境的积极的建设和改善,按照生态美的规律来造型。人的生产和生活不再是无度的,过度生产和过度需求都将被摈弃。生态支持的实践方式是绿色的、生态的,绿色实践和生态实践构成了生态文明积极进步的历史基础。为此,生态支持首先是对以往人们对自然榨取、统治、奴役等实践态度的摈弃,也是对以往资本化逐利生产生活方式,比如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夸耀性消费的摈弃,更是对傲慢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摈弃。
  在生态支持基础上,人们在绿色生产生活体系中将自己重新纳入一个与自然生态良性互动的完整体系中。人们可以让绿进沙退,改善荒漠;人们可以抚养濒危物种,以大量繁殖来抵御物种消失的厄运,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世界;人们可以按照生态规律改善生活环境,使天蓝地绿水净气清;人们可以不断利用基因工程,使千万年前自然灭绝的物种复活,不断再现大自然所不能的过程;人们可以在所有生态化的实践中发展人类事业,并让人类得到最好的享受成果,成就新的幸福生活。
  人类只要向生态化方向释放自己的实践潜能,就可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生态支持表明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回报是积极的,生态支持的回报就是生态服务。我们需要一个越来越大的生态支持和服务,这一支持和服务不仅是宜居的、审美的,而且是产业的和经济的。只有越来越大的生态支持和服务,才能持续地激起人类投入越来越多的生态实践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而越来越大的生态支持和服务,也只有在积极的生态实践投入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竭泽而渔是传统实践方式的基本特征,不可再生的资源被无情榨干之后,生态支持不可持续,人类自己必然面临生存危机,因此生态支持一定是建立在生态实践基础上的良性循环系统。人类只有建立生态支持和服务系统,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境界;而只有主要部门和地区建立生态支持和服务系统,人类才能建立生态文明,我们也才能实现生态建设的美好的中国梦。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明要求人的发展与生态改善必须具有同向性,不可将文明与生态对立起来。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离不开生态文明。
  B.人们既可以依靠自然自发修复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通过遏制人的生存和发展来保护环境,这就是“生态支持”。
  C.工业文明时代,人们按照自己的要求改善生态,生态支持要求实践主体不再对自然进行统治,也不需要再继续发挥人的实践的自觉性。
  D.生态支持的实践方式是绿色的、生态的,所以人们就会放弃竭泽而渔的传统的实践方式,不可再生的资源就不会被无情榨干。
  【答案】A
  【解析】B.曲解文意,原文第1段说“一种将人的自由自觉实践发展和生态改善高度一致的方式,这就是‘生态支持’”,选项中“依靠自然自发修复”“遏制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说法与之完全相反。C.“也不需要再继续发挥人的实践的自觉性”错,仍要继续发挥人的实践的自觉性。D.强加因果,根据原文第2段可知,“生态支持的实践方式是绿色的、生态的”,为此,生态支持要求摈弃“对自然榨取、统治、奴役等实践态度”,但并非直接带来“放弃竭泽而渔的传统的实践方式,不可再生的资源就不会被无情榨干”的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生态支持论题,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证了生态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通过列举几种对传统过度生产、过度消费、过度榨取等情况的摒弃,论述了生态支持的特点。
  C.第3段中,作者通过描绘优美的生态场景来论述生态支持带给人类社会的益处。
  D.第4段主要通过事实论证生态支持要建立在生态实践基础上,形成良性循环系统。
  【答案】D
  【解析】“主要通过事实”错,主要从理论上论证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的生存发展在自觉帮助生态的优化中、在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中得到实现,那么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态家园是可以建成的。
  B.人类向生态化方向释放自己的实践潜能,可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可以使天蓝地绿水净气清,成就自己的新的美好的幸福生活。
  C.积极的生态支持,最终使生态不断改善而为人的发展和幸福提供优质服务,“封山育林”、各种“保护区”正是积极的生态支持的实践。
  D.人类只有建立生态支持和服务系统,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境界,否则人类自己必然面临种种难以应对的生存发展危机。
  【答案】C
  【解析】“‘封山育林’、各种‘保护区’”不属于“生态支持”,因为这些做法是用隔绝自然与人类活动的方法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周易》传说为周文王所作,它被国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西方的古典传统来源于古希腊时代。这个时代的古典主义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简约、对称、节制。在这些美学原则的背后,隐含着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
  ……
  第一部分 专题一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是“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变政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祈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费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这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有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对其加以运用和阐述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选自葛剑雄《灾异与人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又因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所以频繁的大小灾害经常威胁着统治者和民众。
  B.“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体现了自古至今人们的普遍愿望。
  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中多有记载,同时也记载这些天象和灾异所导致的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等。
  D.在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求仪式上,臣民们能有一些说话的机会,他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可趁机上达天听。
  【答案】A
  【解析】B.“体现了自古至今人们的普遍愿望”错,据原文可知,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时下流行的看法,体现的更多是时人的愿望。C.“这些天象和灾异所导致的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等”错,原文说“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D.“在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求仪式上,臣民们能有一些说话的机会”于文无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提出“天人合一”话题,接着论述“天人合一”的内涵及作用,最后指出应辩证而积极地对待这一观念。
  B.文章以《二十四史》记载天象和灾异为例,印证了“天人合一”的含义为天意决定人事。
  C.文章列举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皇帝做出种种反省行为,意在论证“天人合一”观念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积极作用。
  D.论述“天人合一”是把双刃剑时,文章对奸臣小人、正人君子和书呆子都做了严厉的批判。
  【答案】D
  【解析】D.“都做了严厉的批判”于文无据,文章仅是列举证明“天人合一”观念的消极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古代没有“天人合一”的观念,皇帝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出现错误,就不会收敛。
  B.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义,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流星、陨石、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都是被古人认为是天意对人们的惩戒。
  C.“天人合一”是把双刃剑:它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积极作用;它也会被奸臣小人利用,或被用来打击政敌异己,或被用来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
  D.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人们自然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作者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答案】A
  【解析】“就不会收敛”错误,该推断过于绝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
  童庆炳
  ①经典是什么意思呢?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所谓“经”,就是永恒不变的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特别是作品)。但是,刘勰所说的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