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题,约13850字。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两小题。
  孔子作《春秋》,增加了史书中“寓褒贬,别善恶”的内涵,文字虽短,少者只有几个字,但却使史书由史事、史文,又增添了史义。孟子评说道:“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这样,就形成了史学的三要素:即史实、史文和史义。所谓史义,也就是后世所称道的寓褒贬于行文之中的“春秋笔法”。孟子曾说过:“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司马迁在《史记》中,秉春秋笔法,又敢于直言评说。他不但敢于斥责历史上的暴君,而且敢于对当代的帝王评议其所短。如在《留侯世家》中,写了“沛公(即刘邦)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居留之”的贪财好色的恶习;借商山四皓之口批评刘邦“轻士善骂”的不良作风。再如在《萧相国世家》中,记述了刘邦如何猜忌功臣;在《淮阴候列传》中,用韩信之口喊出“狡兔死,走狗烹”,控诉了刘氏对功臣的残害。在《孝景本纪》中,在指出“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的同时,又指责汉文帝“赏太轻、罚太重”,并反衬出景帝无能等问题。在《孝武本纪》中,说他是“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并通过《封禅书》暗示对汉武帝迷信的讽讥。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所有这些,都是在太岁头上动土,会招致灭顶之灾、杀身之祸的。他为了忠于事实,敢讲别人之不敢说,敢做别人之不敢为,表现出一位史学家的铮铮铁骨和高风亮节。
  (材料见黄济《国学十讲》)
  1. 对材料一中加点字的注音、解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商山四皓         皓:hú     即“鹄”,天鹅,这里指代老人
  B. 狡兔死           狡:jiǎo    意思是“狡猾”
  C. 封禅书           禅:chán   古代帝王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地称作禅
  D. 铮铮铁骨         铮:zhènɡ  声音响亮,形容坚贞刚强
  2. 根据文意,《史记》对下列人物的分类方式,没用运用“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A. 陈涉写入“世家”之列    B. 孔子写入“世家”之列
  C. 项羽写入“本纪”之列    D. 刘邦写入“本纪”之列
  【答案】1. B    2.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A项,皓:hào,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C项,禅:chán——shàn。D项,铮:zhènɡ——zhēng,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史记》对下列人物的分类方式,没用运用“春秋笔法”,结合“也就是后世所称道的寓褒贬于行文之中的‘春秋笔法’”分析,D项没用运用“春秋笔法”。
  3.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雾霾来袭之际,也是那些       的说法乘“霾”而入的时机:一来,当前社会对于雾霾的认知,本就还存在诸多未知和模糊       ;二来,身处环境焦虑中的人们,更容易产生认知      ,降低对信息真实度的辨别意识。
  A. 混淆是非  地域   蜕化    B. 似是而非   地域   退化
  C. 似是而非  地带   退化    D. 混淆是非   地带   蜕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和词语的正确运用。“混淆是非”是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似是而非”是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根据语境,第一处是指那些错误的说法,所以用“似是而非”。“地带”是指具有某种性质或范围的一片地方;“地域”是相当大的一块地方;根据语境和用词习惯,这里应该选“地带”,强调是有界限具有区别意义的一块地方。“蜕化”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退化”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根据语境,这里并不是说人变坏了,而是指失去了一些辨别能力,所以用“退化”。
  4.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众所周知,人生在世,除了工作与物质的享受外,还需要有情趣,有精神上的慰藉与享受,     ,       ,        ,        ,        ,      。
  ①如王夫之就提倡诗应“亦理亦情亦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