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600字。

  辽宁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阶段测试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命题人:关大伟      校对人:汪静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镫,是指垂悬于马腹两侧供骑马者踏脚的马具。最早的马镫出现在我国,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有人根据《史记》《汉书》中西汉骑兵已经成为战斗主力,且曾屡次长途奔袭匈奴后方等记载,得出马镫“在两汉时代应该是已经被普遍应用”的结论。
  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没有三国之前的马镫图像、造型和实物。秦始皇兵马俑坑的陶马,身上有各种马具,但不见马镫。近来出土的两汉陶马,同样不见马镫。山东沂南曹魏时期的石墓的石刻画像有幅马夫喂马的画像,马厩中挂着诸多马具,唯独没有马镫。从已经发现的当时北方草原地区的文物来看,情况亦是这样。
  马镫形象的“艺术作品”,现在知道有:东吴墓出土的一匹陶马,马背上配有马镫;东晋琅琊王氏家族墓中的陶马,装饰有泥塑三角形双镫;呼和浩特市北魏墓葬陶马,腹部绘有马镫。马镫最早的实物,是辽宁北票市冯素弗墓出土的一副由鎏金铜片包裹的桑木心马镫。冯素弗是北燕文成帝冯跋之弟。吉林市郊帽儿山鲜卑贵族墓出土了木心马镫,该墓墓主为北朝鲜卑贵族。朝鲜中央历史博物馆收也藏有一副生铁马镫,为五六世纪前期高句丽时代的遗物。这三副马镫的年代相当于东晋末期或稍晚。
  文献对“镫”字的使用,与此相互印证。先秦典籍不乏“镫”字用例,或指用于盛熟食的器皿,或指“灯盏”。“镫”指“马镫”之义,我知道的最早出现在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规箴》的记载:“谢中郎在寿春败,临奔走,犹求玉帖镫。”此句批评谢万于兵败逃亡之际,临上马还奢求用嵌了玉的马镫。稍晚的《南齐书•庐陵王子卿传》记载齐武帝责备其子萧子卿过度奢侈之语,曰:“纯银乘具乃复可尔,何以作镫亦是银?”诗文中也有马镫。南朝梁简文帝《紫骝马》诗云:“青丝悬玉蹬,朱汗染香衣。”北周王褒《谢赉马启》中有句:“黄金作勒……白玉为镫。”
  三国之前,确实还未见马镫踪影。然而《史记》《汉书》的记载不是史家的向壁虚构。汉代的画像砖上,骑者的大腿跟马背平行,膝盖弯曲,小腿下垂,身姿跟足蹬马镫的形状颇为相似。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一个西汉末期的贮贝器,其顶部的骑马者就将双脚拇指套在鞍前垂下的绳圈中。真正意义的马镫的普及,应是金属采冶业发达到相当的程度,铜铁等金属不再稀缺的时候。马镫毕竟是踩在脚下的“贱器”,何况有东西聊堪供用。这点可从已发现的木制马镫与齐武帝责备其子萧子卿之语中体味。
  (摘编自骆晓平《再谈我国马镫产生的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镫“在两汉时代应该是已经被普遍应用”的观点,更多的应是主观推定。
  B.目前的考古发掘发现的马镫图像、造型和实物都证明马镫出现在汉代以后。
  C.先秦典籍使用的“镫”字,属于生活器皿,与马镫的“镫”字有质的不同。
  D.马镫的出现,应在金属采冶业相当发达、铜铁等金属不再稀缺贵重的时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列错误观点,而后从考古发现、“镫”字的使用两个方面对其否定。
  B.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式,而且列举了许多考古证据证明自己观点。
  C.文章对“在两汉时代应该是已经被普遍应用”的观点也给予了合理性解释。
  D.文章没有直接亮明观点,但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读者可以得出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秦帝国》《汉武大帝》等电视剧出现骑兵足踏马镫的画面是不够严谨的。
  B.东吴墓出土的一匹陶马,马背上配有马镫,依此可定马镫最早产生于东吴。
  C.“镫”字的使用,侧面印证了马镫产生的时代,词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D.汉代画像砖上的骑者身姿形态可以说明,当时有类似一些马镫功能的东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灯塔看守人
  【波兰】亨利克•显克微支
  离巴拿马不远的阿斯宾华尔岛外的灯塔看守人失踪了。这个灯塔极为重要,必须在十二小时内找一个新的灯塔看守人,这是驻巴拿马美国领事的任务。但根本没人愿意应征。灯塔看守人差不多就等于一个囚犯,除星期日外,不能离开这个不过一亩的孤岛,每天有一条小船给他送粮食和淡水来。他的工作就是每天黄昏爬上四百多级台阶,到达塔顶上的灯边,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