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暑假作业(3_8)(打包6套)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暑假作业七2018082401128.doc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暑假作业八2018082401126.doc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暑假作业六2018082401127.doc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暑假作业三2018082401129.doc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暑假作业四2018082401130.doc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暑假作业五2018082401131.doc

  镇平一高高二暑假语文作业五
  一、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最原始的渔猎生产方式,曾给古先民提供了最基本、最迫切需要的食物。而提供食物的动物的独特天性与本能,譬如鱼类繁殖力强,熊可以直主行走……这些都使原始人产生神秘感,使原始人普遍认为动物与人一样有感情和意愿,进而认为其与人有着血缘关系,由此衍生出图腾神。这些图腾神最初是按照图腾的自然形象创造的,逐渐发展成为半人半兽神,最后演变成人形神。这说明,“神”的发展史,是随着原始人类生活、生产的发展慢慢形成的。图腾崇拜除了图腾物、图腾神话之外,还有祭祀仪式,图腾柱就是图腾崇拜的重要遗迹。
  图腾柱,源于萨满巫术的原始部族雕刻艺术。旧石器时代晚期,欧洲已经出现动物雕塑作品,主要有巨象、熊、犀牛等动物雕像。原始先民用云石、骨刀雕刻于岩壁或骨角之上。这些原始雕刻,已具备了一定的雕刻技术。图腾柱的出现,汇聚了原始雕刻艺术的精华,图腾柱高高矗立在原始部族聚落地,造型怪异而独特,色彩艳丽而醒目,堪称图腾艺术中的杰作。
  在美洲印第安人村落里,每座房子前后都登立着图腾柱。图腾柱的高度,有的达几十来,低的也有两米多。图腾柱的图案,有的为动物图形,也有的是一组相当复杂的组合围形。这些图腾柱刻画的通常是本家族(氏族)的人物与图腾动物。譬如,印第安人海达部落的图腾柱,上面雕刻着全家人的图腾符号。顶端为大鹰,底部为熊形,鹰熊两者属丈夫的图腾;中间刻一狼形,为妻子的家族图腾,印第安人希望在图腾柱上尽可能地刻记图腾整体形象,因此不得不把众多的局部形象叠起来,一般都重点刻两图腾头部形象,躯体与四肢则需分解与移位。
  美洲印第安人于19世纪从欧洲人那里获得了先进的雕刻器具,从而取缔了传统的石斧和骨凿。这样,图腾柱雕刻的黄金时代就来临了,被收藏的精品也大都是这个时代的作品。这些工艺精谌、图形精美、千奇百怪的图腾柱,蕴含着古代民族的原始信仰和宗教感情。如一个熊雕刻图案中,它的前爪掌心里雕有特别大的眼,象征着一位已去世的首长的灵魂。在中国,还没有发现像北美洲那种木雕图腾柱。但是,图腾崇拜是华夏古族普遍存在的原始信仰,图腾文化及其表现形态远早于北美印第安部落。依据北美印第安氏族血缘考证,木雕图腾柱最初的文化源头,可建溯到中华鸟图腾民族,河姆波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和商代精美的青铜图腾雕塑均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田佳洲《神工鬼斧的图腾柱雕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图腾神的产生与原始人类的生活、生产有关联,也与动物和人有着血缘关系有关联。
  B.图腾柱的诞生与萨满巫术有关,集中了原始雕刻艺术精华,体现了极高的雕刻技术。
  C.美洲印第安人村落房子前后都有图腾柱,其上图形都相当复杂,有人物,也有动物。
  D.华夏古族普遍存在着图腾崇拜,其图腾文化及其表现形态比北美印第安人还要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以图腾神引出图腾柱,再写图腾柱特征及雕刻艺术,然后列举印第安人的图腾柱的情况,最后写了华夏古族图腾崇拜的情况。
  B.文中用印第安人海达部落的图腾柱的例子,说明了印第安人的图腾柱所刻画的图形通常是他们家族(氏族)的人物与图腾动物。
  C.文中所提的印第安人在熊前爪华心里雕有特别大的眼的图腾柱的事例。证明了在图腾柱中蕴含着古代民族的原始信仰和宗教感情。
  D.文中用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和商代精美的青铜图腾雕塑的事实,来论证木雕图腾柱的起源与北美印第安部落的图腾文化有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原始人崇拜不同的图腾神,先是崇拜自然形象神,再是半人半兽神,最后是人形神。
  B.图腾柱是图腾崇拜的重要遗迹,一般高高矗立于部族聚落地,造型怪异,色彩艳丽。
  C.印第安人一般会把图腾形象头部作为雕刻重点部位,面对其他部位进行分解与移位。
  D.欧洲人的雕刻器具对印第安人的图腾柱雕刻艺术颇有影响,促进了后者取得辉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木匠的女儿
  孙犁
  这个小村庄的主要街道,应该说是那条东西街,其实也不到半里长。街的两头,房舍比较整齐,人家过得比较富裕,接连几户都是大梢门。
  进善家的梢门里,分为东西两户,原是兄弟分家,看来过去的日子,是相当势
  ……
  镇平一高高二暑假语文作业八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社会给人两个相互矛盾的印象:一方面,它十分注重平等;另一方面,它又十分注重纲常伦理,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不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它至少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差异两个问题。在西方由正义原则加以处理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同样存在,而且同样也需要某种协调机制。概而言之,从功能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在儒家思想中,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仁”是对他人之爱,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进一步指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亲亲,仁也。”并且孟子认为,这种爱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同情即同样的感情,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心理事实的体现。因此,“仁”的生发机制,是一个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过程,即把对亲人之爱扩展为对邻人之爱,再扩展到对天下人之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与“仁”所体现的“合和”精神不同,“礼”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纵向)、亲疏厚薄(横向)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反映“别”与“分”的一面。“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礼,国之干也。”“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有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者因此也被称为“礼治社会”。儒家强调“礼”治,但目的不是造成一个等级森严、上下隔阂的社会,而是通过“礼”的规范与约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用以平衡“仁”与“礼”的就是“义”的原则。在中国传统文献中,“义”是一个含义比较丰富的概念。很多时候,它指一种最高的伦理原则。但是,“义”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那就是在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即“义者,宜也”。权即是宜,也就是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表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只要是出于某项更高的的道德原则的要求,言而无信,行而不果也未必不能接受。显而易见,“义”就是审时度势,对某个具体情境之下的行为原则进行选择和判断。
  (摘编自唐士其《正义原则的功能及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实现》,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传统社会一方面十分注重平等;另一方面,又由于纲常伦理、等级秩序而根本不可能平等。
  B.中国社会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时,同样采用西方的正义原则及协调机制。
  C.“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说明“仁”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D.“礼”强调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亲疏厚薄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使社会分裂,因而人们提出了体现“合和”的“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引出儒家思想中“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第二、三、四段分别对“仁”“礼”“义”进行阐述。
  B.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王阳明的名言,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仁”在儒家的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三段,紧承第二段内容,先在对比中阐述“礼”的内涵实质,再指出“礼”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先阐释“义”的作用及其两方面的含义,着重强调“义”是可以超越“信”的更高的道德原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可以解决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
  B.“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强调“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然后才能推己及人,扩展到对邻人之爱和对天下之人之爱。
  C.“礼,国之干也。”强调 “礼”在儒家思想及国家纲要方面的重要地位。儒家强调“礼”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D.“义”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最高的伦理原则。“义”还可以帮助我们在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舌苔上的记忆
  雷抒雁
  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
  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地闯入,或者是经常性地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俱在的感觉记忆。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的迁易,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的食物冲洗、覆盖过
  ……
  镇平一高高二暑假语文作业三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并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此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显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戎”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
  (摘编自何驽《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落。
  B.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有关。
  C.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
  D.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对东南亚等地区影响深远,阻挡了西方文化进入东亚、东南亚地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分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原因入手,阐述了中原核心区崛起的独特的经济、政治因素。
  B.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如第四段用“细胞壁”比喻半月带所起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C.文章引用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的观点,作为文章关于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补充论据。
  D.文章以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为立论的前提,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原文明战胜长江流域文明,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谐、适应环境的文明更有生命力。
  B.半月带从欧亚贸易的媒介转为东西方自由交流的障碍,使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形成。
  C.如果中原夏商周三代的先进技术和政治观念没有被禁止西传,可以缩小东西文化的差异。
  D.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与中原政权对东西方的亲疏观念有密切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 分)
  收获
  苏雪林
  ⑴一九二四年,我由法国朋友介绍到里昂附近乡村避暑,借住在一个女子小学。因 在假期,学生都没有来,校中只有一位六十岁上下的校长苟理夫人和女教员玛丽女士。
  ⑵我我所在的学校开课本来就迟,我在这里住了一夏,又住了半个秋天;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