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三课时,约2770字。
出师表
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 
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2.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