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35张,文字材料约6880+780字。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节选)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的“朝阳”“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飞船”等寥寥数语,勾勒了一幅热闹的场面,渲染了发射前紧张而激动的气氛。
B.第一段文字由远及近,最后定格在“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凸显了新闻的主要人物和新闻的意义。
C.第二段描写了火箭发射的瞬间,“喷射”“托举”“拔地而起”“直刺九霄”等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神舟”五号发射时惊心动魄的瞬间。
D.开头三段是本文的导语部分,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解析A项,理解错误,应为“勾勒了一幅静谧的画面”。
答案A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前两段采用了描写的手法,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细致地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
12、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结合课文内容,试编写“中国航天大事记”。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神舟”五号,进行话题的搜集和整理。
2、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教学时间】
安排一个课时
【问题思路】
一、自主学习
信息筛选
屈原曾经仰望浩渺宇宙发出天问,敦煌的飞天壁画诉说了中华儿女几千年的一个梦想,飞天是那么坚定的一个幻想,走进无数智者的梦境。中国的航天事业又是一条怎样的漫漫长路呢?请大家迅速阅读课文,给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编一份大事记。
二、合作探究
1、我们通过录像片段再来重温一下这一个个难忘的历史瞬间。
(多媒体播放“神舟”五号发射的瞬间以及杨利伟返回地球的瞬间)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整,“神舟”五号正式升空;9:33分,飞船和地面的第一次通话实现;17:04分,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俯视我们美丽的地球;18:00杨利伟在飞船内展示联合国和中国国旗;次日,中国第一位太空人从太空归来。
已经载入史册的经典时刻,让我们重温了那一刻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和喜悦。人们看到了那历史瞬间的辉煌,但周建亮教授告诉我们:“为了那一天,我们付出了很多。”联系课文和你从课外获得的知识,说说哪些人“付出了很多”?付出了什么?
2、作为一篇新闻报道,忠实地传递现场信息是它不容推卸的责任。本篇报道在报道载人飞船升天的这一事件中,还合理地将与之相关的信息展示出来,让我们在看飞船升天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我们来讨论一下,它是怎样实现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