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8400字。

  广西百校2019届高三毕业班大联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群”与“众”密切相关,“群”本身就有“众”或“众多”的意思。《国语•周语》讲:“人三为众。”正是由于“群”与“众”相近,所以形成了“群众”组合词,代表“许多人”“众人”。古典文献存在“群众”一词的使用现象。例如,《荀子》:“群众不能移也。”进入20世纪,“群众”与“人民”“大众”等基本同义。
  先秦儒家不乏“众”的论说,某种意义上发展了一种“众论”。孔子的“众论”极富特色、涵意深刻,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特有的群众责任观念。在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则主张爱众。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对民众的爱。为此,孔子对弟子提出了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责任伦理要求。对于孟子来说,爱众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众同乐”。他认为,“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而在“与人乐乐”中“与少乐乐”又不如“与众乐乐”。体现了爱民众的责任担当。
  二则强调济众。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仁者能够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如果广泛地给予人民以好处,又能接济广大的民众,不仅属于仁者,甚至就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孔子这里对仁的诠释,包含着对仁者爱民济众的政治道德要求。
  三则倡导得众。在教学过程中,孔子不但指明了“仁”为“爱人”和“知”为“知人”,而且阐明了真正的智慧之人应当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对此樊迟不理解,孔子弟子子夏解释:舜汤之所以拥有天下,就在于注重从人民大众当中选贤任能,使得心存不仁不义之心的人远离。“选于众”就是“得众”,就是“尊众”,体现了原始民主精神。
  四则提倡容众。与“宽则得众”一脉相承,孔子弟子子张从人际关系角度阐明了“容众”的责任伦理。子张认为,不论一个人可交不可交都应当与之交往,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既赞美善人又同情能力差的人,关键是自己要具备贤良之德,如此才有拒绝别人的资格。显然,子张所倡导的是普遍交往准则,追求的是“尊贤容众”的责任美德。
  无疑,儒家所彰显的爱众、得众、济众、容众等群众责任观,由于缺乏现实经济政治基础而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成分,但它毕竟表达了对广大民众的关爱之情,对民事民疾的同情之感,对民众力量的认同之心,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摘编自涂可国《得众济众——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群”与“众”意义相同,“群众”代表“许多人”“众人”,与“人民”“大众”同义。
  B.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他向人们提出了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责任伦理要求。
  C. 孟子认为爱众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与众同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
  D. “容众”与“宽则得众”一脉相承,孔子强调君子既要尊重贤人又要能容纳众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荀子》中的句子为例证明古典文献存在“群众”一词的使用现象,有说服力。
  B. 文章先阐述“群”与“众”的关系,再引入对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群众责任观的论证。
  C. 文章采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
  D. 文章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来论证论点,最后指出群众责任观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仁者如果能够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爱民济众,就达到了圣人境界。
  B. 儒家所彰显的群众责任观,表达了对广大民众的关爱之情,广受古代帝王提倡。
  C. 舜、汤注重从人民大众当中选贤任能,注意“尊众”,体现了原始的民主精神。
  D. 子张觉得不论一个人可交不可交都应当与之交往,表明了子张倡导普遍交往准则。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灯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