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00字。
朴素的作文思想
何郁
我认为可以大大方方地谈谈自己的作文思想,我这样认为,并不是说自己确有某些“思想”,或者是想炫耀自己取得的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实在是因为——我认为,只要是从事写作和作文教学的人,都可以有资格而且也应该来谈谈自己的“思想”,这既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只有这样,或许我们才能真正地 “出一点思想”。这里我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
作文与人同步成长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甚至是低水平的重复。有些东西,小学老师那样讲,到了初中、高中,甚至到了大学,还是那样讲。什么原因呢?依我看,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作文当作是一种技巧,一种技能,一种“器”,这就难免出现无序的状态,甚至是低水平的重复。比如说,“记叙”,这么多年来,到底什么是“记叙”,小学生的“记叙”,和初中生的“记叙”有什么不同;到了高中,这“记叙”又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教材中没有讲清楚(现在,有些教材根本就不讲),其他的课外读物更是“以其昏昏”,“使人昏昏”。这样下来,作文教学又怎么可能有序呢?
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作文它应该是有序的啊!作文的成长不正是与人的成长同步吗?刚开始说话时,有了表达的欲望,就说了,从一个字、一个词,到一个句子、几个句子,再到一段话,这不就是作文的起步吗?这是口头作文的起步。后来,学习写字了,也是从一个字、一个词,到一个句子、几个句子,再到一段话,这就是书面作文的起步。上学了,不满足于写一段话,开始学写几段话了,这样就相对能集中表达一个中心意思。仍然不满足,开始学着记叙一件事,描写一个人,说明一个事物,辩论一个道理,构思一个故事,倾诉一些感受……等等,这样作文就越写越长了,也越写越丰富了,越写越有个性了。作文就是这样一种完全出自于生命内在需要的倾诉和表达,它的起步和成长,每一步,都是和人的起步、成长一起发展的,是同步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研究作文要与研究中小学生的生命成长同步,要关注每一个活泼新鲜的生命,这样就不能把作文仅仅看作是一种技巧、技能,一种“器”的东西,要把作文看作是一种有血有肉的东西,一种有生命的东西,一种“人”的东西。说得透彻一点,作文就是人的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当然,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作文仍然有“技巧、技能、器”的东西,甚至还不少,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作文要有必要的训练,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作文;第二,作文与人的成长同步,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这个同步发展有时不是很平衡,或因人而异,或因事而异,变化和曲折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但同步是方向性的、原则性的。这两个问题我们在从事作文教学研究时要格外引起注意。
作文姓“我”大于“我”
基于作文与人的成长同步的观点,我认为作文姓“我”大于“我”。这个观点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从横向看,每一种作文、每一篇作文它都要打上“我”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印记,从纵向看,作者成长的轨迹都或多或少地会反映在自己的文章里面,从文章中,我们总能或多或少地解读出作者的心灵脉络。这个观点或许并不新鲜,很早就有作家学者指出,一切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我现在重